从柳青到路遥:当代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流变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2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流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选取从柳青到路遥这一共处的历史时期,考察农民形象的变迁,以此来窥探时代的变化,农民精神面貌的改观,以及对当下农民研究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基本内容包括绪论、正文四个章节及结束语,共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从柳青到路遥:当代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流变”这一内容在国内外研究状况、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等。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柳青和路遥作品中所体现的农民形象的个案研究,而把两者结合考察,梳理彼此之间关联的论文则相对较少,且不成体系。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出突破,对柳青与路遥作品中的农民形象的流变进行系统的整理,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第一章概括介绍两代作家农民形象建构的历史语境,主要从外在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阐释两代作家之间的关联。从时间进程上看,柳青的作品记录了新中国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路遥的作品则以改革开放前后十年间农业合作化的破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为历史背景,两代作家对农民的书写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从空间地域上来看,柳青与路遥作为陕西老乡,都是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作家”,从这个角度来说,两人在“血统上”是颇为亲近的,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且作品都以描写陕北农村为主,陕北民间风情的演绎,更加凸显了两代作家的地域归属性。第二章主要阐述两代作家农民形象书写的内在现实主义视角,柳青的创作理念对路遥产生的影响及后者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柳青的现实主义创作热情,执著的创作精神,以及创作“史诗性”作品的艺术追求,都是路遥所敬佩的。柳青的现实主义更多是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具有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而路遥在继承柳青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更多与时代相联系,创造了一种他自己所遵循的“无榜样意识”的现实主义。第三章是塑造时代变革中的农民形象,通过对两位作家农民形象的分析,可以明显发现柳青和路遥小说中农民形象流变的轨迹,首先是农民从集体生产向个体经营转变,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实现发家致富;其次,在旧社会不可一世的富农、中农等反动势力,被彻底打倒,而那些保守、落后的贫雇农则成了新社会国家的主人。第三,改革开放之初,出现了高加林、孙少平这样的农村知识青年,他们开始逃离农村,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闯荡,他们奋斗路上的苦辣心酸,是改革初期“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第四章论述农民形象流变的当下意义,对其进行研究,既有利于农民形象的丰富,展现不同时代中农民风貌;也有利于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创造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最后是结束语,作家创作出来的众多经典的农民形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对未来农民形象的书写具有重要的启发。
其他文献
采用试卷及问卷进行调查,用统计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回归预测,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母语水平与外语翻译能力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0.66),母语水平能够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教育评价的多元化,数学研究领域呼吁:数学教学不仅要加强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还要深入的探索学生的数学情感.通过研究者对数学学习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理念和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宏伟构想,将社会文
通过对美、日、中三国的长期历史粗钢产量和社会采购废钢量等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各自钢产量的变化情况与废钢利用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用废钢净出口量、废钢指数与废钢单耗等指
张其昀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他不仅继承浙东学人经世致用的务实风格,而且积极吸纳新知,在史地学术、教育、哲学、国防战略、中外文化交流等多项领域,均有独到的学术贡献。张其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计富有真实感、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网络文学作为数字化时代催生的产物,天然地秉承了一种特性,即互动。网络文学凭借其数字化的技术基础实现多维互动。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读者与作者可以即时匿名沟通,双方处于自
“不可靠叙述”是当代西方叙事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并产生了修辞研究和认知(构建)研究两种研究方法。本文试在修辞研究的视野下比较《狂人日记》与《火车上的食人族》中的不可
为了准确快速检测人体跌倒状态,提出基于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快速分类判别方法。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