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对苯和环己烷吸附性能的比对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在内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本身、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人类的生存空间都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这类有毒有害环境中,呼吸防护装备尤为重要。防毒面具可以过滤化工行业或危险品泄漏场所环境中的有毒气体,使人体免于有毒化学品的危害。GB 2890—2009《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中采用苯作为过滤元件防护有机气体或蒸气的测试介质,然而苯是强致癌物质,且对环境危害较大,需要找到其替代物。环己烷与苯的理化性质相似且十分稳定,且在国际上已被作为测试介质使用。因此,环己烷很适合作为苯的替代物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苯和环己烷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的相似性和差异,并通过过滤元件对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深入探讨了苯和环己烷在活性炭床层上的吸附机理和传质过程。首先,本文研究了苯和环己烷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热力学。用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对苯和环己烷的静态吸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在20℃、30℃、40℃时,用Langmuir方程拟合,活性炭AC-1对苯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46.43mg/g、400.00 mg/g、303.03 mg/g,对环己烷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 285.71 mg/g、256.41 mg/g、208.33 mg/g;用 Langmuir-Freundlich 方程拟合,在20℃、30℃、40℃时,活性炭AC-1对苯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81.55mg/g、425.25 mg/g、341.70 mg/g,对环己烷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 349.82 mg/g、317.53 mg/g、272.25 mg/g。结果表明,苯的吸附速率常数小于环己烷的吸附速率常数,苯和环己烷在活性炭上的吸附为非均一吸附;活性炭对苯的吸附速率小于活性炭对环己烷的吸附速率,活性炭对苯的静态吸附量大于对环己烷的静态吸附量。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对苯分子和环己烷分子在活性炭上的不同的吸附方式的吸附能进行了计算和对比。结果表明,苯分子在倾斜吸附时吸附能最低,其数值为-46.182 kJ/mol;环己烷分子在倾斜吸附时的吸附能最低,其数值为-45.914kJ/mol。苯分子吸附能的绝对值大于环己烷分子吸附能的绝对值,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活性炭更易吸附苯分子。其次,本文研究了苯和环己烷在活性炭床层上的吸附动力学。分别考察了不同物理性质的活性炭、不同初始浓度及不同比速等因素对苯和环己烷在活性炭固定床层上穿透曲线的影响规律,并用Yoon-Nelson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对于结构和形貌基本类似的活性炭AC-1~AC-4,活性炭的总比表面积与吸附量呈正线性相关性。苯/环己烷在活性炭固定床上的防护时间会随着初始浓度和比速的增加而减小。相同实验条件下,苯的防护时间大于环己烷的防护时间,环己烷的防护时间是苯的防护时间的0.76~0.86倍。最后,对防毒面具过滤元件进行验证实验,验证对苯和环己烷在活性炭上的防护时间规律与过滤元件防护时间规律的一致性程度。结果表明:由于活性炭的性质和吸附条件的不同,在过滤元件上环己烷的防护时间是苯的防护时间的0.79~0.87倍,与活性炭固定床层呈现的规律一致。可见环己烷替代苯作为防护时间测试介质是有实际可能性的。
其他文献
提高现有正极材料充电截止电压或者开发具有高放电平台的高电压正极材料是构筑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重要途径。然而,在高电压下正极材料结构和界面稳定性以及电解液稳定性趋于恶化。为了解决高电压正极材料存在的系列难点问题,本论文通过对正极材料包覆改性以及适配耐高压凝胶电解质研发两方面,解决高电压正极所面临的难点,对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聚合物
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五大常见恶性肿瘤和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之一。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显著程度的提高,但由于胃癌在早期阶段大多无明显症状,导致患者被诊断为胃癌时通常已处于预后效果较差的进展期。据相关文献报道,胃黏膜的癌变是一种级联发展过程,对癌变前一系列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降低胃癌相关的死亡率。因此,使用有效的筛查方法对前驱病变(precu
目前,我国临床使用的血液制品有19种,包括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粒细胞等,为了确保上述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国家出台了相关标准,规范了血液采集、制备、储存等相关质量要求和监测指标,这些标准规定的多为功能性、物理性、细胞和分子层面指标,如血小板质量监测标准内容包括标签、外观、容量、储存期末pH、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残留量)、红细胞混入量、无菌试验等。标准的有效实施保障了临床用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
一、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SFTS)是一种新发蜱媒传染病,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又称新布尼亚病毒)引起。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阳病毒属(Banyangvirus),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层为5-7 nm的脂质双层
有机磷化合物结构类型丰富、生物效应突出、应用范围广泛,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化学及生物学空间”,长期以来都是药物化学、农药化学、军事化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基于亚磷酸酯与α-卤代羰基底物的Perkow反应及其关联竞争反应(主要是Arbuzov反应和Pudovik反应),可用于制备至少4类重要的有机磷活性化学分子:烯醇磷酸酯、β-羰基膦酸酯、α-羟基膦酸酯及α,β-环氧膦酸酯,但现有合成方法尚难有
背景:附子(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有回阳救逆等功效,对心血管疾病有高效的治疗作用,同时,附子表现出较明显的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使用不当,会造成心律失常、昏迷,甚至死亡。附子中的主要毒效成分为双酯型和单酯型生物碱,由于治疗窗较窄,临床多数不良反应是由剂量使用不当引起的,所以多种剂量下附子的体内代谢物质基础值得深究。心
学位
一、研究背景蜱(Ticks)作为一个多样性丰富的种群,是明确确定为可携带病原体的专性吸血节肢动物,与蚊子一样,是全球人类及家畜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作为蜱传疾病中重要的一类病原体,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大量人兽共患疾病。截止目前为止,在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均发现有SFGR的存在,超过15种SFGR已证实可引起人类疾病,
多肽药物在疾病治疗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等常规方式给药时,存在易被酶降解消除、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等不足。目前的主要制剂形式为需要重复给药的静脉或皮下注射,患者依从性低,使用不便,且容易对细胞组织造成伤害和引发感染,对非侵入性新型给药方式及其制剂需求迫切。肺部给药的干粉吸入剂便于携带、操作简单,患者顺应性好,且无需抛射剂、防腐剂及溶剂,递送剂量准确,特别适用于多肽药物吸入给
2020年至今,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新冠肺炎(COVID-19)波及全球,确诊人数持续增加,在造成人员死亡和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恐慌,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CoV-2较强的传染性、突变性和致病性,以及COVID-19成熟治疗、预防手段的缺乏,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步,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有利于对散发病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