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剂颗粒增强气体吸收过程的机理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34940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气液两相传质效率是化工过程强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分散相颗粒对气液传质的增强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恒温搅拌釜内,对CO2在分散相颗粒与水形成的浆料体系中的吸收进行了实验研究。在起始压力101325-162120pa,温度290.15K308.15K,转速14s1下,考察了固体颗粒含率、转速、超声与未超声、实验温度及起始压力对吸收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颗粒对CO2的吸收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在其含量为01kg·m-3下,增强因子随活性炭颗粒含量的增加由起始段的显著增加至趋于恒定;在颗粒含量一定的条件下,增强因子随转速的增大而减小;经过超声后的体系较未超声时增强;增强因子随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增强因子随起始压力的增大显著增大;其它颗粒对CO2的吸收均表现为降低作用。考虑到发生在近界面连续相内的传质,根据经典传输机理和表面更新理论,通过对传质区进行区域划分,从一维角度建立了非稳态非均相传质的二区模型。借助Laplace domain变换(S = P),得到了增强因子的解析式,分析讨论了相关参数对增强因子的影响,可用于实际增强因子的预测。由于经典机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界面非平衡理论出发,提出了新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基本传质方程导出了添加及未添加颗粒时气液界面的传质速率,得到了增强因子的理论预测模型。针对不同转速范围,采用不同的传质理论,得到了相应增强因子的具体表达式。针对添加分散颗粒引起的增强作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控制机制:表面-吸附控制机制及表面-更新控制机制。上述两个独立模型中,一维非稳态非均相模型能很好的解释低颗粒含量、低转速下,颗粒含量及转速与增强因子的关系,而界面非平衡模型不仅能很好的解释低颗粒含量、低转速下的实验现象,而且能很好的解释高颗粒含量、高转速下的转速与增强因子的关系。两个模型均可得出增强因子的解析表达式,并且对低转速下的实验数据均能很好的吻合。
其他文献
该研究采用理论推导、开放式问卷和个案追踪相结合的方法 ,对 74 4名 3~ 9岁儿童的气质进行理论建构 ,自编儿童气质教师问卷 ,采用AMOS技术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 3~ 9岁儿童
本文首先界定了自助借阅、自助借还机、自动借还系统和无人图书馆的概念。其次总结了图书馆自助服务的馆内模式,半馆外模式和馆外模式和其他非图书馆的自助借阅模式,并对代表
天然气输送系统供气量和用气量的不均衡将对以民用气为主的城市供气系统产生严重影响,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方式是进行天然气的调峰。给出了七种天然气调峰的方式,分析了国内
《中华汉英大词典》宣称奉行"有保留的描写主义"编纂方针。这是当代大型汉英词典编纂理念上一次大胆的尝试,既体现了在描写主义原则大方向指引下的词典编者主体性,同时又尊重
酞菁化合物独特的光电性质使它在许多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尤其是不对称酞菁。但是不对称酞菁的合成方法都比较复杂,产率不高,难以分离和纯化,因而限制了其应用。本文的工
以对数图像处理数学模型为基础,结合Laplacian图像增强方法,将增强处理后得到的图像和原图像进行适当的加权平均,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数图像处理和二阶微分的图像增强新模型.该
在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 2 1世纪 ,作为世界级城市的图书馆 ,如何将体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战略思想与“以人为本”、“数字图书馆”、“中心图书馆”
本文透过社会各阶层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 ,使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在不同的平台高度上得到社会总体的二分、三分、四分、七分直至十分的分类法 ,并比较各类别之间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出现以来,为了获得高活性和高性能的聚烯烃催化剂,众多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实验室都投入到该研究领域。茂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在上世纪80和90
本论文研究首次利用SiO2固载的CeCl3·7H2O-NaI体系作为Lewis酸催化剂应用于烯丙醇类对1,3-二羰基化合物直接进行烷基化的合成中,即在SiO2固载的CeCl3·7H2O-NaI Lewis酸催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