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近现代诗学生成比较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q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仅以中法近现代诗学生成作为切入点,在创建民族国家文学这一现代性目标的框架下,主要从两国诗学在近现代起始之首篇经典文本出发,再由互文性的阐释,由点带面,对两国诗学发展的起点,给予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揭示;进而又从发展比较的角度,概括地展开了两国现代诗学前期阶段发展的维度和理论成果,并指出两国近现代诗学在这历史的起步与发展阶段具有某种相似的结构性特征。这样,作为一个关于中法近现代诗学的现代性起源的阶段性成果,就在庞大的中法比较诗学体系中,确立了自己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学术价值,同时也使比较诗学的历史性研究得以激活,使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此,整篇论文的结构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章,从发生学角度,比较了中法近现代诗学生成的历史结构及其意义,其目的是从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展示这种诗学生成的历史语境及其相似的历史结构逻辑。为此,首先从区域文明的空间及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来阐释中法两国近现代诗学生成的背景。其次,再考察两国作为民族国家历史的想象与叙事。再次,以一种地缘文化的眼光,来审视意大利和日本在两国诗学生成中的价值意义。  第二章,以实证的方式论述了中法近现代诗学前期阶段的文本生成,作者从三个层面来着手:一是对两国近现代诗学首篇宣言的文本做细读式的分析,展示其全方位的空间意义;二是围绕两国诗学首篇宣言文本做辐射式的、跨文本性互文式解读;三是以文化生态学的眼光,来建构两国近现代诗学起点时,经典文本出场的文化资本与价值论的场域意义。  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做递进式推进,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完型为目标,来考察两国诗学的现代性追求和民族文化的生产能力与阐释能力。就法国而言,从古典诗学的终结到现代诗学的开启及其前期阶段的兴盛,它将包括从启蒙时代与大革命至20世纪中期的现代诗学;在中国,则着重探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话语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特质,以及那个时代的多元诗学形态,对民族形式的表达和追求;尔后,又延展到新中国文学及其诗学对“中国特色”或“中国经验”的初步探寻,因为它对中国现代后期的诗学发展与走向,有着启迪性和反思性的价值意义。  第四章,以开放的姿态,以中法近现代诗学文本为平台,展开了中法文化与文学比较的潜对话:一是从社会转型和中介的作用来看作为中法近现代民族国家文学基石的诗学生成;二是从民族国家认同来看这种诗学的生成;三是从民族语言与修辞的角度来看这种诗学的生成;四是从启蒙叙事的复调性与知识分子的角色和功能来看这种诗学的生成;五是从诗学内部的继承与创新来看两国诗学的现代性生成。也就是说,论文打破了文本的时空限制,把中国与法国及东西方、过去与现在和未来、文本内和文本外以及作为区域文化间的互动与创造连接起来,提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见解和反思。  结语部分,一方面是对本篇论文书写内容的简略概括与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对诗学书写方法的一种审视。这篇论文的特色或亮点,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首先在设定的时段范围内,清晰而又简略地勾勒出了中法两国近现代各自诗学发展历程的脉络和特征,它们既呈现出某种相似性又蕴含着差异性。其实,这种描述诗学史的方式和话语表达的姿态,本身就暗含了一种比较的眼光和对两国诗学内在的和外在的生态环境的立体式把握的雄心;然后通过这种有目的的呈现,进而发现与揭示出这种具有相似性结构下的“微言大义”。这样的好处是让人既能对两国近现代诗学发展的轨迹有清晰的认知,也可对两国间业已存在的或暗含的、具有相似意义的诗学结构和特征,有充分地了解和把握。  二、在中法近现代诗学生成的前期阶段,凸显了两次诗学发展的高潮:第一次,是在各自国家近现代诗学兴起的起点上,显现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结构模式,即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相吻合的趋势性变化;第二次是出现在各自国家现代诗学发展过程中具有质的飞跃的推进性展开阶段,即具有真正意义的、符合两国各自诗学品质特色的和具有生成世界性普遍意义的、或对话意义的发展模式的确立和形成阶段。这样,本论文就既抓住了两国近现代诗学发展脉络的要害,又看到了它们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发现与相互对话的诗学的可能;同时也在更高层次上,丰富和完善了世界诗学发展的图景,或预示着未来发展前景中的种种可能性话题的场域。  三、通过对比性展示,本文得出了两国近现代诗学在生成的起点上,在对民族国家认同的目标追求前提下,大都经历了相似的从语言文字的革命到思想观念的革命,完成了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国家认同的革命叙事,确立了现代诗学的基本品格和路经;在两国诗学的展开和推进阶段,作者首先去探寻了思想启蒙到革命叙事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功能与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合作与较量,同现代诗学的发展与生成之间的互动和作用;其次还探讨了诗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与变迁,展示了现代主义美学观念的生成和中国现代诗学革命范型的确立;同时我们还为两国诗学空间场域设定了一个共时段,展示了法、苏、中三国对现实主义诗学空间的建构与重构的姿态,以及中法两国关于文学的空间意识的诗学追求及其经验的分享。  最后,论文还特别指出两国根据自身的历史和发展现状,逐步形成了符合各自国情的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诗学发展形态。正是透过这样的诗学生成,展示了中法两国在追求各自民族国家发展道路时,在怎样回答和实现现代性、民族性、以及应对全球性的呼唤与挑战,所表现出的认知和选择的姿态。对此,这不正是比较的目的吗?所以说,这样的比较就是一种对话,一种发现!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我多次参加英语专业培训,多次聆听优秀英语教师的观摩课,通过学习,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甚多,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使我在思想上、业务理论上、工作实践上都受
徐渭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他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影响深远。尤其在书画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相对来说,后人对徐渭的戏曲研究稍显薄弱,本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 The Standard f
<正>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叶剑英即派他的儿子去看望胡耀邦,并征求胡对治理国家的建议。胡耀邦给叶帅提了三条建议。有些人称这三条为“新隆中对”,胡耀邦在中央党
期刊
哈金的英文小说获得了美国文学界高度评价,也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的注意,这些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哈金的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以哈金的反响最大的长篇小说《等待》及收录在短篇小
王维辛(曾用名:王维信),生于1934年岁末,甘肃省兰州市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上世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