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儿童晕厥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并提出早期干预措施的建议。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68例晕厥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并进行脑电图(EEG)、头颅CT、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脑血流图以及直立倾斜试验(HUTT)等辅助检查,对其常见病因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68例晕厥患儿年龄2-16岁,平均年龄(9.42±3.43)岁。1.按照性别分组:男31例,女37例。男:女=0.84:1,男,女患儿均以AMS类型晕厥最多见(分别为13例,19.1%,22例,32.4%),但两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按照年龄分组:学龄前期(<6岁)组13例(19.1%),学龄期(6-12岁)组36例(52.9%),青春期(≥12岁)组19例(27.9%),三组患儿例数分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学龄期患儿居多。学龄期患儿不仅人数最多,且病因多为AMS,往往在发作前伴有先兆(26例,38.2%),而发作持续时间却相对较短(30例,44.1%),与其他两个年龄组分别比较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0.01)。3.按照晕厥发作前有无先兆分组:有先兆组41例(60.3%),无先兆组27例(39.7%),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按照晕厥发作持续时间分组:短时间组(<5min)52例(76.5%),较长时间组(≥5min)16例(23.5%),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按照病因分组:自主神经介导组35例(51.5%),脑源性晕厥组21例(30.9%),心源性晕厥组6例(8.8%),不明原因组6例(8.8%)。5.1在自主神经介导组的35例患儿中,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有29例(82.9%),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有5例(14.3%),直立性低血压(oh)仅有1例(2.7%),5.2在脑源性晕厥组中又以癫痫8(38.1%)及偏头痛癫痫10(47.6%)病因居多。6.按照治疗效果(或预后)分组:效果较好组39例(75%),效果较差组13例(25%),两组之间比较在ams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效果较好组中又以学龄期儿童年龄较常见25例(64.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女性患儿效果较好27例(69.2%),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68例晕厥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及进行必要的干预治疗,经过分析、研究后初步发现:1.晕厥发生以学龄期儿童(6-12岁)最常见,发病率最高,其病因以自主神经介导的晕厥(ams)为主,在ams中又以血管迷走性晕厥为主;2.晕厥以女性儿童较多见,常伴有心悸、胸闷或头痛、头晕等先兆;多数晕厥患儿发作持续时间短,恢复快,干预效果好;3.晕厥虽是儿童期急诊科较常见的危重情况,但多数晕厥患儿预后良好,且不需要给予长期的药物干预治疗;4.在导致晕厥发生的病因中,虽然由癫痫发作或心脏疾病(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脏结构异常等)所导致的晕厥较少见,但其危害性高,预后较差,甚至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5.直立倾斜实验(HUTT)是诊断及鉴别诊断AMS的金标准,但脑电图、脑血流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MRI等辅助检查也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患儿有无脑源性或心源性晕厥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