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斯宾诺莎的政治解释学——基于《神学政治论》的解读与分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ft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释学不仅仅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一种实践的、政治的问题。当代西方解释学有一种向实践哲学转型的倾向,它包含对伦理和政治的关心,这同样也是解释学彻底实现其普遍性的要求。可以说,“政治解释学”这一提法是必要的。政治解释学首先意味着,在理解和共同理解中,通过政治解释,自觉地承担起关切人的生活对“善”的选择与追求的问题。从狭义上看,政治解释学意味着从政治的角度阐释和解释文本,其目标是借助对共同体的政治解释来实现“善”;从广义上看,政治解释学应包含一切有实践属性并将实践哲学的“善”作为目标的解释学。总之,围绕“善”的追求而落实到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对这种理解和解释的反思就是政治解释学的特征。对“善”的追求乃是政治解释学的目标。
  基于这一视角,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无疑是属于政治解释学的,它对《圣经》的政治解释可以划分为理论反思和实践应用两个部分。对解释《圣经》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反思揭示了其政治解释学的理论意义,将这些反思应用于对《圣经》的政治解释显示出其政治解释学的实践意义。在理论反思的阶段,斯宾诺莎提出“关于《圣经》的知识只能求之于《圣经》”的原则,与之相对应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历史批判的方法。通过考察斯宾诺莎的解经原则和方法,本文得出结论: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看,神律知识对神启知识有一种绝对的优势,这把我们引向了斯宾诺莎政治解释学中实践应用的环节,这主要表现在斯宾诺莎对神启知识和神律知识进行政治解释,批判了非理智的迷信状态以及神权政治,并以《圣经》中的契约精神为例说明了近代国家政权的起源问题,同时表达了对容纳自由和平等的共和国的向往。总之,斯宾诺莎的解释学理论以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背景,对《圣经》的理解和解释包含了政治解释和理性主义的精神,对理性的推崇和对“善”的追求始终贯穿着其政治解释学的全部。
其他文献
高兹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考察时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物质产品的丰富,带来的不是人全面的解放,相反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各种问题:在以经济理性为指导的生产中,盲目扩大生产,鼓吹消费主义价值观,无限度的索取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资本主义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减少了对体力劳动的需要,但是带来的不是社会工人的解放
发达工业社会,人们过的是“占有”,而不是“存在”的生活方式。科技理性的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富足,但是却导致了精神文化的贫乏。高度的物质文明和极度的精神堕落,构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两极。在马尔库塞看来,科学技术不仅仅只是生产力,而且更是意识形态,人们看似处于一种“合理又自由”的美好生活之中,实际上人们完全臣服于统治者的压制和政治制度的管控,满足于高度繁荣的经济秩序,逐渐丧失了对现存政治经济制度的批判和
学位
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的国家逻辑,都以自由为共同的目标,却在逻辑路径上有所分歧。黑格尔从理念出发,通过思辨的辩证法将理念的自我规定发挥成判断,建构出以伦理实体为目的的政治国家及其普遍规定。在政治国家中,个人的自由必须被保存于国家总体中,通过普遍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来实现,而这一普遍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又以个人在市民社会中能把普遍性形式作为中介的手段为准备条件。因此,黑格尔国家逻辑的展开脉络为市民社会的外部国家
学位
要把握多层次治理,需要对多层次治理进行系统的考察研究。首先,运用发生学的方法从多层次治理概念的提出到发展,对多层次治理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考察梳理。其次,运用案例分析和类型学分析方法对多层次治理在地区政策、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这几个典型政策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运用进行讨论。其中,多层次治理首先是从欧共体/欧盟地区政策的研究发展而来,其在这一政策领域的应用比其他任何政策领域都多,对地区政策的研究对多层次治理具
话语在拉康那里则被表述为一种存在于各能指之间的结构,代表各能指之间的根本关系。在形式化过程中,拉康提出了四种具体形式,分别是主人话语、大学话语、分析师话语以及歇斯底里话语,在此基础上探究背后投射出的几组不同情境下的社会关系。主人话语与大学话语作为权力话语向我们展示了权力在不同时代的运作形式,分析师话语与歇斯底里话语则是生产知识和导向真理的途径,前一组向我们揭示问题,而后一组则试图勾勒出解决问题的图
学位
湖湘学派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是宋明理学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张栻是继胡宏之后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朱熹同时,二人有频繁的书信往来交流。张栻的观点对朱熹思想最终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张栻的性义内容,是对朱子学乃至整个宋明理学一个很好的补充。为了维护湖湘学派性本论的立场,张栻以“太极”言性,融通了已发和未发两个层面。在明确了“性”的本体论意义后,张栻提出了以“至善”名性的观点。在揭示性
学位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继承了先儒但又有其独创性。在人性论上,荀子提出了人之性恶,强调性伪之分,以圣人化性起伪的方式为社会寻找价值主体。正是基于荀子对人性的认识,他的政治思想非常强调规范性,主张严格区分君臣之分、夫妇之分、贤愚之分等等,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达到“群居和一”的理想状态。总结来说,荀子的政治思想可以归纳为“明分使群”,“明分使群”既是荀子关于有序社会如何建立的社会生成论,
学位
杨晋庵,晚明时期北方王门重要代表人物。受当时学术思潮及政治环境的影响,晋庵之学展现出理学、心学、气学、实学相交融的独特性格。理气论方面,晋庵抬高气的理论地位,主理气为一物,建构以元气为本体的气一元论,对其时逐渐流行的气一元论思潮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心性论方面,为堵住王学流弊,晋庵严辨心性,其学表现出由王返朱的基本特征,近乎其时王学内部出现的宗性思潮;工夫论方面,晋庵重实践,倡实修,重视将存心尽
学位
《周易程氏传》被视为继王弼《周易注》之后义理解易的又一座高峰,其中有丰富的关于君主治道方面的思想可待挖掘。君道思想在程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对《周易程氏传》君道思想的探析是把握程颐易学的根本所在。通过诠释经典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是北宋时期儒者常用的方法,程颐君道思想结合了《周易》的各种体例,通过分析每一卦每一爻来呈现其对君主治道的看法,鲜有能如程颐一般将君道思想与易学体系结合得如此紧密者。
学位
明中叶,王学兴起、佛老盛行,罗钦顺深切体察到了佛学对儒学的浸润和威胁。作为程朱理学的卫道者,他以批判心学是禅,力斥佛家流弊,开启了他儒佛分判的思想历程。  本文试图对罗钦顺的哲学思想进行再次解读,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具体分析罗钦顺儒佛分判的理论依据。罗钦顺是程朱理学的维护者,但不迷信其说,他进一步对朱子的理气心性之内容与结构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展开对儒学和佛学的分判。他认为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