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加大对新产品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就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而企业对其研发活动的相关信息披露则成为外部投资者了解企业创新活动进展和成功可能性信息的有效渠道,并以此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我国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由原先的“全部费用化”改为“有条件的部分资本化”,为鼓励企业加大内部研发投入提供了良好的会计政策环境,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主观判断,而且由于研发活动的复杂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投资者难以对其进行监督,这就使得企业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很可能受到盈余管理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文献一方面证实了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价值相关性,并与企业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发现管理层会利用该政策进行盈余管理,虽然捕捉到了研发支出资本化具有“两面性”,但未深入探究何种信息传递真实信号,何种信息扮演了盈余管理角色。因此,本文将研发支出资本化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研发成功形成当期无形资产的部分,二是形成年末开发支出余额的部分。试图研究这两个不同部分的市场反应。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前者与次年财务报告披露后的股票收益率及业绩指标正相关但并不显著,推测原因在于研发成果占无形资产比重较小,作用并不明显;对于后者,在区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后,在盈余管理程度较低的公司中,市场对于这一部分给予了正面的定价,研发支出资本化这一会计政策并没有成为这些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的工具;相反,在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公司中,市场对这一信息的披露反应并不明显,说明由于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严格制定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标准以及完善企业研发支出信息的披露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