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aking for Chinese Culture:A Diachronical Investigation of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ub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是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尝试性研究。与以往对相同话题的研究的区别在于:一直以来,学者多以共时的、规定性的方法探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相反,这篇论文以历时的研究方法,描述了汉语及英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发展趋势。
   论文首先分析了英语文化负载词在不同时期的汉译方法。从而得出:英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经历了从归化到异化的演变过程。接着,论文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进行了历时的描述。分析发现,与英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历程相似,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也在由归化逐步趋向异化。可见,未来的翻译策略将是一个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时代。与英译汉相比,虽然这种异化的翻译趋势在汉译英中要晚近百年,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汉语热”在世界各地的持续升温,汉语文化负载词中的文化内涵将会在未来的()本中得到更多的保留。
   在当前英美文化处于强势的背景下,本篇论文旨在说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趋势,并期望中国译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个趋势,积极地为推动潮流发展和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平等传播添砖加瓦。
其他文献
转喻具有概念性质,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已获共识,但仍有不少争议问题需加以系统全面研究。有些转喻基于空间部分-整体关系中的相邻性,体现为原型核心,有些则倾向于边缘化且依附于情境。本文基于原型理论,围绕转喻及层面化与区激活,比较转喻及其相关语义过程的异同点,讨论层面化和区激活是否应归为转喻,进而厘清转喻及其相关现象之间的关系。具体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转喻是否有程度区别?换言之,转喻
学位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久负盛名。虽然对《道德经》的译本已有大量的对比研究,但对于近十年的译本却甚少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研究。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选取英国学者亚瑟·韦利1937年译本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2018年译本的23个实例,运用生态翻译理论研究和分析两译本在产生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  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于2001年最早提出的。胡教授将翻译定义为是
批判性讨论能力指的是一种识别、分析、评估和提出书面或口头论辩的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批判性讨论的实践得以实现。虽然几十年来学界一直在强调它的重要性,但教育界对该能力的重视和应用并不十分显著。  2016年以来,江苏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项目一直致力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该批判性讨论能力,旨在帮助学生学业和职业发展。本研究意在揭示在这次教学改革中,大学英语学生究竟能否以及如何通过批判性讨论实践来提高他
学位
方法部分作为学术论文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描述研究过程同时向读者展示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允许实验的可重复性。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学术论文的体裁研究大多集中于论文摘要、引言、结果和讨论部分,虽有少数涉及到方法部分且多集中于应用语言学科,而对于工程类学科学术论文方法部分的研究很少,鉴于此,其体裁特征非常值得探讨。  机械和生物医学工程分别是工程领域内的基础性学科和新兴交叉性学科。本文对
《庄子》作为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其英译本多达二十几种,其中理雅各的译本一直以来都是公认的权威译本,且该译本呈现出明显的“深度翻译”现象。“深度翻译”这一概念强调通过注释、伴随的注解、前言等,将翻译文本置于一个丰富的文化与语言语境中,帮助目标语读者充分理解源语文化,从而真正尊重源语文化。但纵观国内外研究,从深度翻译这一视角对理雅各译本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  因此,本文以理雅各《庄子》英译本,尤其是
学位
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兴起,基于语料的研究方法也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众多研究课题中,翻译共性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莫娜·贝克所提出的翻译共性假设而且其翻译研究数据来源于非韵律文体。因此,用诗歌翻译来验证翻译共性假说是有必要的。  卞之琳作为中国新诗诗人代表之一,写诗译诗。作为诗人译者,卞之琳的诗歌翻译揭示了诗歌的本质。本论文试图用卞之琳的诗歌翻译为研究语料来验证翻译共性假说。本研
学位
语法隐喻作为学术语言的一项重要特征,能够推进论证的展开并增强论述的客观性、权威性、逻辑性与经济性,对提升学术写作质量至关重要,而且有助于产生良好的认知效果。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语法隐喻及其使用的研究呈现出理论研究日益丰富与完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与拓展的趋势。然而,目前关于语法隐喻发展特征的研究尚不多见,更鲜有针对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语法隐喻发展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取近五年毕业于国内一流高校英语语言
学位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主要因为这部小说,海明威分别在1953年和1954年斩获普利策和诺贝尔文学奖两项大奖,因此也为海明威奠定了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迄今为止,《老人与海》的中文译本已经超过300多个,作品自出版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就获得强烈推崇。海明威作品的获奖效应、海明威的传奇经历和作品的宝贵文学价值,加之近年来,教育部将《老人与海》列为新
学位
CATTI即“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CATTI),是我国的一项权威考试,但是其笔译考试中题型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测试内容是否有效地测试了应试者的翻译能力还有待研究,而且在考试总体设计和评分标准等方面,该考试还有待改进。  首先,探讨国内外学者对于翻译能力的不同界定,分析翻译职业资格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进入中国后,目前至少有8个译者贡献了翻译的中文版本。但在其中也存在着翻译问题。因此,本文对意识流小说翻译中容易误译的成分进行了总结。  意识流小说作者通过话语建构出人物庞杂的意识流动,在译著中再现意识流动过程中所包涵的作者的意图是翻译意识流小说的目的之一。然而发现并抓住这些意识流动的标记是译者翻译意识流小说时的要点。  笔者通过话语分析将瞿世镜和马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