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全子宫切除术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产医院收治的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36例,且通过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良性病变。分别采用盆底功能症状问卷简表20(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7(PFIQ-7)、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度、盆底肌肉力量测定、以及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对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盆底情况及盆底功能进行评估。结果:36例患者中30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完成随访及其相关检查,失访患者为6例,故对30例患者术前术后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研究结果显示,PFDI-20整体分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58,P=0.000);PFDI-20的三个量表中,POPDI-6、CARDI-8、UDI-6分数均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3.296,P1=0.001;Z2=-2.817;P2=0.005;Z3=-2.066;P3=0.039);PFIQ-7整体分数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41,P=0.066),PFIQ-7的三个量表中,UIQ-7、CARIQ-7及POPIQ-7的评分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Z1=-1.000,P1=0.317;Z2=0.000,P2=1.000;Z3=-1.633,P3=0.102)。术前与术后阴道前壁膨出不变的有26例,膨出加重的有1例,膨出较前好转的有3例,术前与术后阴道后壁膨出不变的有25例,膨出加重的有1例,膨出较前好转的有4例,膨出情况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Z1=-0.561,P1=0.575;Z2=-0.732,P2=0.464)。盆底肌肉Ⅰ类肌肌力不变的有15例,肌力上升的有7例,肌力下降的有8例,Ⅱ类肌肌力不变的有11例,肌力上升的有9例,肌力下降的有10例,综合肌力上升和下降的程度,总体来看术后盆底Ⅰ类肌力有所下降,Ⅱ类肌力有所上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0.402,P1=0.688,Z2=-1.321,P2=0.186);肌力疲劳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008,P1=0.313;Z2=-1.886,P2=0.059);阴道动态压力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6,P=0.212);盆底超声检查结果分析:与手术前比较,术后静息状态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的距离有所升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98,P=0.003)。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的距离有所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69,P=0.442)。术后膀胱颈移动度有所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4,P=0.325);肛提肌裂口面积有所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3,P=0.383)。静息状态下30例患者术前术后膀胱尿道后角均完整,尿道后角均为关闭状态。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开放较术前有所增加;术后尿道内口关闭的较术前增多,但该两项指标的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443,P1=0.118;χ2=0.162,P2=0.668)。静息状态下,30例患者术前术后直肠均位于耻骨联合水平线上,Valsalva状态下,手术后直肠位于耻骨联合水平线上的较术前增加,位于耻骨联合水平线下的较术前减少,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83,P=0.095)。经盆底彩超评估,术后膀胱轻度膨出的较术前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074,P1=0.584);术后无直肠膨出的较术前增加1例,术前直肠明显膨出1例术后无直肠膨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019,P2=0.601)。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全子宫切除术后6个月对盆底功能无不良影响,并且可以改善因子宫疾患出现的排尿异常、排便异常、盆腔及下生殖道不适的症状。但是全子宫切除患者远期是否会发生盆底功能的改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