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师”到“病人”——宁肯长篇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裂变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tian1046906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分子小说一直是文学界的研究热点。随着20世纪数次的社会转型,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们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不少知识分子纷纷走向了精神颓废之路。北京作家宁肯注意到了这一精神文化现象并加以书写,他的五部长篇小说互相关联佐证,共同构建出知识分子从“良师”到“病人”的演变谱系,展示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精神不断颓废的生命史。
  宁肯着力于塑造“良师”和“病人”两类知识分子形象,从“良师”到“病人”,知识分子经历了身体机能由强健至病弱的裂变、精神面貌由积极到颓废的裂变。这种裂变经过祖辈、父辈、孙辈三代更迭,逐渐演变而成。宁肯始终将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并置对照,重新审视知识分子主体性与自我、与历史、与时代的关系,以灵肉的病相来书写精神的颓废,展示知识“病人”真实的、隐秘的精神世界。同时,宁肯在解构之际也不忘关怀知识分子精神主体的重建,他书写的颓废兼具撕裂的疼痛和粉碎的执着,因而文本更具有厚重感和悲剧精神。
  本文主要分析宁肯小说中“良师”和“病人”两类知识分子形象及人物背后的精神,在精神谱系中识别出变化特点,并以此展开分析裂变原因和写作策略,进而窥测出精神裂变现象背后的价值和启示。
  本文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良师”与“病人”——人物形象的裂变。本章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知识分子的形象图式出发,主要分析“良师”和“病人”两类人物群体的形象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对比三代人的精神特点,结合历史语境综合考察精神裂变的特征表现,主要分析当代知识分子代际贫弱的精神衰败谱系和向后撤退的精神疏离姿态。
  第二章:撕裂与粉碎——精神裂变的原因。本章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索人物在外部社会矛盾和内在自身矛盾夹击下的灵魂撕裂;第二部分从精神现象学角度入手,通过人物对病态与颓废的认知和处理态度阐述主人公病变的主观动机。本章不仅要展现病变所反映的苦难和悲剧,还要阐明病变所彰显的粉碎式抗争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张力,进而突显出反抗的悲剧意味。
  第三章:遮蔽与对照——作者的写作策略。本章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喻象化书写,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遮蔽效果是通过隐喻表达与象征手法来实现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内观化叙述,瞬间审美和复式叙述形成了整体上的对照效果,呈现出人物精神状态和文本价值取向的复杂性。本章重在阐明遮蔽与对照的叙事策略共同表达了主人公完整的、真实的、复杂的心灵世界。
  第四章:突围与求索——文本的价值启示。本章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宁肯小说病态书写与颓废审美的个人化特点,揭示宁肯对知识分子精神主体的解构与建构意义,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比较罕见的;第二部分主要从国际社会结构和中国特殊语境两方面着手分析,进而阐述主人公们精神危机的必然性以及灵魂救赎的可能性;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作家拒绝遗忘历史的情结以及作家本人精神的反思与成长。
其他文献
“AV”式双音动词,即由“形语素+动语素”构成的双音动词,属于异质语素构词。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所收录的672个“AV”式双音动词为研究对象,采取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现象描写与机制阐释、系统研究与个案考察等研究方法,从结构、语义、认知机制和范畴化4个角度对该类词进行考察与探究。  首先,分析“AV”式动词的结构和语义。根据构词语素的结构关系,该类词可分为偏正式和联合式两类。根据构词语
学位
襄阳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优美,水陆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一座文化名城。她孕育出了众多的文学艺术名家,产生了丰富的文学作品。本文主要考察宋代襄阳城及其周边文学,涉及到宋代襄阳文学对其历史文学遗产的确认与继承、宋代襄阳文学自身发展脉络。内容主要为三个方面:  首先,主要梳理襄阳文学丰富的历史文学遗产,其中包括:襄阳耆旧如羊祜、杜预、山简、习凿齿等所积淀下来的魏晋风流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南朝民歌
学位
陈继儒的身份多界定为“通隐”。他深刻认识到明代社会的黑暗腐朽,因而选择隐居,坚卧不起。然而,他隐居之后,并没有忘记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道义与责任感。这在其论说文可见一斑。诚然,陈继儒的论说文内容广泛,实学、史学、学问、艺术等均有创获。而本文的重心主要放在陈继儒经世致用的一面,故而主要就其实学和史学类论说文进行研究,以彰显其经世之学及用世之心。当然,其部分论学文章与本文也有一定关系,但考虑到前人已多有
学位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孟郊是中唐时期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在唐诗史和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孟郊早期生活经历不可详考,其成年后生活之困穷和精神之抑郁,从孟郊诗歌之自况和同时代其他文人诗作对孟郊生活的怜惜之意可证,此种现实可能导致了其作品多“寒”“病”等。北宋苏轼以“郊寒岛瘦”一
学位
《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其艺术成就可谓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集的巅峰之作,在国内外有着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将《聊斋志异》定位为既是“搜神”“谈鬼”之作,同时也是“孤愤之书”;受众也认同蒲松龄对该书的这一自我定位,将《聊斋志异》纳入发愤为文的心灵文学史中,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蒲松龄《聊斋志异》所寓之“孤愤”,实际上是蒲松龄在现实中失意遭际的自我补偿,也就是假幻设以
学位
陆游向来以老健高寿著称,但同时又一生多病,有着丰富的疾病体验。陆游一生多诗,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大量的疾病诗就是在疾病体验之际创作的。特别是在晚年,陆游以赋闲居家为主,他对疾病的认识、表现和书写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多病多忧和家国多故多变的现实勾连起来,这使得其疾病诗具有了一定的成熟而深刻的晚期风格。  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梳理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疾病诗歌的研究现状,同时简
学位
况周颐是晚清民初词坛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与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合称为“清季四大家”。况周颐癖词五十余年,无论在词学的创作还是理论上,都留下了丰厚的论著。其中《蕙风词话》是其词学理论的代表与总结。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对况氏的生平与著述、词学思想、词学创作以及遗民文化心态等方面,做出了论述与探讨。  第一章对况周颐的生平和著述情况做出了介绍,并简介了况周颐有文学活动的重要家庭成员,如祖父况祥麟、祖母朱
学位
程咬金本是隋唐历史更迭中一名普通的武将,但其形象进入文学作品后,家世、相貌、武器以及性格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并非一蹴而成,而是个长期的演变过程,通过历代话本、戏曲、小说等多种文体的不断积累和改造,程咬金才呈现出我们现在喜闻乐见的形象。本文将梳理从唐代到清末程咬金形象的流变过程,分析背后的文化意蕴,并探讨明清时期小说作品中程咬金形象的塑造技法。  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方法以及
学位
李佩甫,以豫中平原为文学创作中心,探讨“人和土地”的关系。他关注着这块土地上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构建了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于一体的立体化生态系统,展示了历史与现实交织下豫中平原生态的嬗变。自然生态层面,神秘母性的平原大地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下走向了溃败落寞;社会生态层面,豫中平原的土壤孕育着多元化的社会生态,既有以仁义为准则的公序良俗,又有充斥着权力物欲的堕落生态环境。自
学位
母题重写,是文学叙事的重要传统与主要方式。出现于史传中的记叙龃龉,为现代作家重构鸠摩罗什提供了一个多义阐释的空间。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鸠摩罗什首次亮相于施蛰存的古事小说,沉寂了数十年的高僧形象在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写作中接连喷发,包括文学界作家徐兆寿与高建群、网络小说家小春以及宗教界作家灵悟法师都以不同的笔法对这一原型进行了重构。  脱胎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语境,融汇作家各异的审美倾向与创作体验,鸠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