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爱欲:《聊斋志异》文化图景论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其艺术成就可谓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集的巅峰之作,在国内外有着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将《聊斋志异》定位为既是“搜神”“谈鬼”之作,同时也是“孤愤之书”;受众也认同蒲松龄对该书的这一自我定位,将《聊斋志异》纳入发愤为文的心灵文学史中,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蒲松龄《聊斋志异》所寓之“孤愤”,实际上是蒲松龄在现实中失意遭际的自我补偿,也就是假幻设以自见心中的暗黑和理想。蒲松龄的“孤愤”,是肉身的沉重和精神的顿挫而形成的。蒲松龄家世的儒学传承,使其有“纯儒”的特征,有着济世救弊的政治理想,因而蒲松龄努力通过封建时期读书人迈入仕途的唯一途径——科举,厕身于“修齐治平”的官吏队伍之中。蒲松龄的科举之路,终其一生未曾成功,在失意的人生中,郁垒而成“搜神”“谈鬼”的《聊斋志异》,以发抒其在《叶生》篇所明示的“文章憎命”之人生认知。《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文中幻设和现实交织,其现实是日常,其幻设则是异变,但日常中也有异变,幻设中也有日常。此种书写,融汇在《聊斋志异》的“性歧变”“壮伟”“子嗣”“精怪”“疾病”等书写中,其中所含蕴的“孤愤”,实则是蒲松龄个体生命意识的表征。此种阐释,可进一步揭橥《聊斋志异》“孤愤”的内涵,也可通过此种解读进一步抽绎蒲松龄的思想。
其他文献
含有疑问代词的混合式是非问句,具有特殊的结构形式和疑问功能,兼具特指问疑问代词和是非问语气词两种疑问标记,可以呈现是非单层问和是非特指双层问两种功能类型。本文从句法结构类型、疑问语义层次、探询功能特征及话语策略、历时形成轨迹等多角度对混合式是非问句进行系统性研究。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课题的研究意义,对研究现状、研究范围和方法等进行系统介绍,详细说明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研究混合式是非问句
学位
鹤峰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与湖南省毗邻,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历史上曾属于四川、宜昌等管辖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民族构成和历史沿革,使得鹤峰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迄今为止,鹤峰方言语音研究主要从共时的角度出发,对方言语音做静态的描写,鲜有学者对鹤峰方言语音进行系统的历时性演变分析。探索鹤峰方言八十年来的语音变化,能够丰富鹤峰方言语音的研究材料,有助于常鹤片语音史和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同时也是对
学位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目前我国外宣工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势下的重要任务。外宣翻译是外宣工作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中韩外宣翻译作为我国外宣翻译的重要分支,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汉语为信息源、以韩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向韩国受众传递中国信息的交际活动。近年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一些系列政治文献韩译本在韩发行,引起了韩国社会各界热烈反响。但我国中韩外宣翻译
学位
《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的创新体现,也是国家治理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学习和研究的重大价值。目前针对本书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领域,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很少,尚无学者从语篇角度进行探讨。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语篇衔接、语篇推进、语篇语境三个角度对《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研究考察,分析影响语篇连贯的因素,总结语篇连贯的特点。  首先,对《论坚持推动构建
“微”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词,先秦时期“微”是一个意义和功能多样的实词,发展至现代汉语却逐渐类词缀化,语法功能和意义发生了改变。“微”的演变是语言变异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以“微”为考察对象,结合语法化理论,对“微”的演变过程、动因和机制进行探讨。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探寻“微”的来源,考察“微”的本义,确定其核心义,梳理了“微”从古代汉语至现代汉语的词义演变路线。“微”最
学位
构式语法作为新的语言理论产生以来,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现代汉语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没什么可X的”作为现代汉语常用构式,形式简洁,使用频率颇高,本文对CCL、BCC语料库和微博、百度等网站的语料进行检索,通过描写解释、定量定性和形义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考察构式“没什么可X的”在句法层面、构式意义、语用功能方面的特征,并从历时角度梳理构式“没什么可X的”的发展历程。  论文正文包括几下几部分
学位
“AV”式双音动词,即由“形语素+动语素”构成的双音动词,属于异质语素构词。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所收录的672个“AV”式双音动词为研究对象,采取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现象描写与机制阐释、系统研究与个案考察等研究方法,从结构、语义、认知机制和范畴化4个角度对该类词进行考察与探究。  首先,分析“AV”式动词的结构和语义。根据构词语素的结构关系,该类词可分为偏正式和联合式两类。根据构词语
学位
襄阳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优美,水陆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一座文化名城。她孕育出了众多的文学艺术名家,产生了丰富的文学作品。本文主要考察宋代襄阳城及其周边文学,涉及到宋代襄阳文学对其历史文学遗产的确认与继承、宋代襄阳文学自身发展脉络。内容主要为三个方面:  首先,主要梳理襄阳文学丰富的历史文学遗产,其中包括:襄阳耆旧如羊祜、杜预、山简、习凿齿等所积淀下来的魏晋风流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南朝民歌
学位
陈继儒的身份多界定为“通隐”。他深刻认识到明代社会的黑暗腐朽,因而选择隐居,坚卧不起。然而,他隐居之后,并没有忘记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道义与责任感。这在其论说文可见一斑。诚然,陈继儒的论说文内容广泛,实学、史学、学问、艺术等均有创获。而本文的重心主要放在陈继儒经世致用的一面,故而主要就其实学和史学类论说文进行研究,以彰显其经世之学及用世之心。当然,其部分论学文章与本文也有一定关系,但考虑到前人已多有
学位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孟郊是中唐时期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在唐诗史和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孟郊早期生活经历不可详考,其成年后生活之困穷和精神之抑郁,从孟郊诗歌之自况和同时代其他文人诗作对孟郊生活的怜惜之意可证,此种现实可能导致了其作品多“寒”“病”等。北宋苏轼以“郊寒岛瘦”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