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内涝频发的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应对暴雨带来的城市灾害,由于是在初步阶段,多数研究和实践是关于暴雨雨水管理,并且围绕宏观尺度的海绵城市规划和微观尺度的海绵城市设施、构造展开,对于中观尺度的城市空间设计利用相对较少。
借鉴西方先发国家的经验,单一的雨水管理目标会逐渐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扩展,海绵城市设施将集约复合更多的城市服务功能。如何整合利用海绵城市技术对高密度城市空间进行塑造,从而在满足雨水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服务功能并存和生态系统服务整体效益最大化,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如何通过绿色空间指数(GSF)指导海绵城市技术与城市空间整合,即通过对海绵城市技术进行赋值权重,量化海绵城市设计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益。
首先对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并引出GSF的概念;其次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选取世界范围内若干典型的GSF案例进行重点分析,并进行比较。通过专家评议打分的方式,结合中国高密城市建设区(上海为例)的特征,探究适合高密度城市建设区的GSF工具,并对涉及的海绵城市技术进行解释;接着对海绵城市技术与城市空间整合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城市道路、硬质场地、公园绿地、城市水体、住宅小区、绿色屋顶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整理出海绵城市技术与城市空间整合的模式。并结合GSF工具,对基于GSF的海绵城市设计方法进行探索。并选取上海市虹口港滨河居住街区作为场地,运用探索的GSF设计方法进行海绵城市的初步设计,更加具体直观的呈现GSF设计方法的介入过程。
以上成果可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形成铺垫,为我国高密度城市建设区的海绵城市相关项目提供借鉴。
借鉴西方先发国家的经验,单一的雨水管理目标会逐渐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扩展,海绵城市设施将集约复合更多的城市服务功能。如何整合利用海绵城市技术对高密度城市空间进行塑造,从而在满足雨水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服务功能并存和生态系统服务整体效益最大化,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如何通过绿色空间指数(GSF)指导海绵城市技术与城市空间整合,即通过对海绵城市技术进行赋值权重,量化海绵城市设计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益。
首先对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并引出GSF的概念;其次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选取世界范围内若干典型的GSF案例进行重点分析,并进行比较。通过专家评议打分的方式,结合中国高密城市建设区(上海为例)的特征,探究适合高密度城市建设区的GSF工具,并对涉及的海绵城市技术进行解释;接着对海绵城市技术与城市空间整合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城市道路、硬质场地、公园绿地、城市水体、住宅小区、绿色屋顶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整理出海绵城市技术与城市空间整合的模式。并结合GSF工具,对基于GSF的海绵城市设计方法进行探索。并选取上海市虹口港滨河居住街区作为场地,运用探索的GSF设计方法进行海绵城市的初步设计,更加具体直观的呈现GSF设计方法的介入过程。
以上成果可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形成铺垫,为我国高密度城市建设区的海绵城市相关项目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