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文学”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80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年,中国社会开启了一场具中国式的民主运动,中国走到一个具“多种可能性”的路口。政治民主化的尝试,带来了一场文艺上的“民主化”试验。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初步确认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同年,5月26日,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京与科学家文艺家座谈,对“双百”方针作了公开的具体的阐释,至此,“双百”最终确立,“百花文学”的序幕得以拉开。   “百花文学”是指从“双百方针”的提出到“反右”斗争的开始这段时间,文艺界文学观念探讨、批评、创作、出版等状况。“双百”方针的提出,使得一体化的文学规范的调整成了可能。在一段相对宽松的时期,以往被压抑的异质声音不断呈现,并不断冲击着文学规范,挑战文学体制的容忍度。规范的调整、异质的挑战、体制的舰训,使得这段时间的文艺界尤为“热闹”。然而,在一体化的大格局没有丝毫改变的状况下,任何挑战和质疑,注定会失败。“百花时代”最终的悲剧性退场充分说明了这点。“政教化”的文学体制固然是主因,但文艺界长期被“思想去势”造成的理论缺陷亦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而,本文在呈现异质的挑战和突破的同时,也会分析文艺界“先天的缺陷"带来的很大的局限性。   本文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大环境入手,回顾“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过程极其内在规限性;第二部分则主要从文学观念入手,描述“百花”背景下的观念探讨和争鸣,并分析其不足;第三部分主要从文学生产入手,探讨文学刊物、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编辑修改等生产方式的状况、特点、规律及诸种局限性。
其他文献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批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变化使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第一章以知
本文以“不是A,而是B”格式的语言事实为基础,采取多平面、多角度的研究思路,利用描写解释和量化统计的研究方法,对“不是A,而是B”格式的句法形式、语义关系、语法环境、否
闻一多作为诗人在现代诗歌史上的贡献和作为民主斗士在现代政治史的业绩已经广为人知,学界已经对这两方面有比较充分的研究,但他作为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并未得到充分认知
根据上海地区某工程超长灌注桩的现场静载荷试验和桩身应力测试结果,分析该地区超长灌注桩的竖向承载特性。实测结果表明,两根试桩的桩端阻力与桩顶荷载之比约为10%,超长桩的
本文以认知语法关于“有界”与“无界”的理论为基础,研究“有界”与“无界”的对立在先秦汉语句法层面的表现。具体做法是,把《论语》作为先秦汉语的代表,把杨伯峻《论语译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珍贵的历史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并运用马克恩主义的立场
萧乾是一位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作家,早年教会学校的经历奠定了他最初特殊的宗教意识,众所周知,萧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一组反基督教题材的小说建立自己独特的地
本文通过梳理1930年代北京地区五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新文学课程设置情况,辨析出因办学宗旨与培养方针的不同,各高校对待新文
“斯大林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概念,首先是由一些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的贬义色彩。但此后此概念被许多学者所认同并用来研究现代政治学、社会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