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价值重构——以莫言、余华、苏童为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a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和研究与西方文化和学术背景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现代中国”与“西方”已有非常系统成熟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受到了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推行,中国文学界掀起了自五四运动以来第二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思潮。而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经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作家专论,再到九十年代以西方理论为视角的发展趋势,并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研究、及重新审视历史叙述的嬗变过程。这不仅为“母体”的本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参照,同时也与本土研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打通了“中国”与“海外”之间的壁垒,建立起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中国”和“西方”互识、互补、互溶的对话关系,最终构建起更为宏阔的“学术共同体”,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具有“世界性”的研究话题。  本文以“中国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价值重构”为选题,拟在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从文学价值角度出发,以莫言、余华、苏童等作家重要作品为例,揭示文本价值在翻译和接受过程中的变化轨迹,透析价值重构过程中的对抗、融合以及背后所隐藏的、复杂的影响因素,以便更清楚地了解英语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和认知面貌,以期发掘海外汉学研究的洞见、不见与偏见的深层根源,强化对海外研究的再认识,重新梳理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意义,尝试解决以往对文本进入异域世界过程中,价值内涵和图景动态变化研究所忽视的问题,深化以往研究中海外研究的表面化阐释。本文试图以主题学、叙事学、文体学、接受美学、翻译学、译介学、比较文学等中西方文论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比较法、文本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兼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心理批评和解构批评,采用宏观概况和微观剖析相结合的方式,即,史料发掘与逻辑建构的结合,整体把握与文本分析的辩证统一,比较美学与接受美学相融合的研究范式,将文本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之中进行全方位考察,论证中国当代文学经过译介不仅产生意义的增值空间,同时作为英语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丰富了接受主体文化,是传播者和接受方双赢的一项文化、文学交流活动。
其他文献
本文全面地介绍了我国电信事业发展中的三次制度创新及其意义.
Robot Pet是基于HT66F489单片机的拥有昆虫形态的智能机器人。它不仅可以通过红外对管完成循迹、避障的功能,还能通过光感应器感应环境光的强弱实现寻光功能,巧妙地模仿出昆
鉴于中国书画艺术风格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有关主管部门尚未出台官方标准书画风格导则,考虑到中国书画界的实际需求与现实困惑,现将非官方导则发布如下,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
元诗的发展经历了初期、中期和末期三个阶段,每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诗歌风格都独具特色,体现出元诗的变化和发展。本文以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的元末为背景,在深入分析元代末期社会概况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主力,分别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的队伍里,有一支由老弱病残组成的连
“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怎样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认真专注、兴致勃勃地去读,这是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从平时的教学细节
明清世情小说中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寺庙空间,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空间元素。寺庙空间文化含义丰富,它是宗教性与世俗性的统一。明清时期,佛道二教的世俗性逐渐加强,使得寺庙空间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文学提出独特的见解,并由此形成了自己卓具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并以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卓
穿行在底特律市区,如同踏进了错乱的时空隧道。一边是七十多层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一边是暗黑诡秘悄无人烟的大教堂;一边是人声鼎沸一掷千金的美高梅大赌场,一边是人去楼空衰
历史,总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70年前的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这标志着8年抗战结束。次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