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CVD原位生长SiNx帽层的AlGaN/GaN MIS-HEMT功率开关器件及其可靠性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lGa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具有开态导通电流大、关态阻断电压高、开关速度快、能量损耗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能转换领域,在手机快充、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方向有重要潜在应用。相比于传统肖特基栅结构,金属-绝缘体-半导体(MIS)栅结构的HEMT器件栅极漏电更低,栅压摆幅更大,成为优选结构之一。MOCVD原位生长介质层具有生长温度更高、介质层更加致密的特点,同时可以避免非原位生长引入的界面污染,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基于MOCVD原位生长介质帽层的AlGaN/GaN MIS-HEMT器件研究成为一大热点。本文基于MOCVD原位生长的SiNx/AlGaN/GaN的外延结构,对MOCVD原位生长的厚SiNx介质层的薄膜质量、SiNx/AlGaN界面质量、AlGaN/GaN MIS-HEMT器件的制备、性能和可靠性以及相关新结构器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AlGaN/GaN异质结上MOCVD原位生长的厚SiNx介质层特性研究:MOCVD原位生长的SiNx介质层的厚度约为47nm,表面粗糙度约为0.165nm。为了表征MOCVD原位生长SiNx介质层的电学特性,制备了SiNx/AlGaN/GaN MIS二极管,研究表明:在125℃下SiNx栅介质的漏电流在1×10-8A/cm2量级,显示出良好的绝缘性。SiNx栅介质在较低正向偏压下,起主导作用的漏电机制是Poole-Frenkel发射;在较高正向偏压下,起主导作用的漏电机制是Fowler-Nordheim隧穿。获得的临界击穿场强接近理论预测极限值,是目前所知MOCVD原位生长SiNx介质层的最高值。SiNx/AlGaN界面质量良好,界面态密度的平均值为3×1012eV-1cm-2。TDDB测试表明,在室温下工作10年,0.01%失效水平下,MIS二极管能够承受的最高电压达19.5V,基本满足应用需求,表现出良好的可靠性。MOCVD原位生长的SiNx介质层展现了作为AlGaN/GaN MIS-HEMT器件栅介质层和钝化层的优良潜力。2.基于MOCVD原位生长SiNx栅介质层,制备了高性能AlGaN/GaN MIS-HEMT器件,验证了先栅工艺兼容性,并评估了器件的可靠性:用传统的后栅工艺和先栅工艺分别制备了AlGaN/GaN MIS-HEMT器件,器件展现出约-15V的阈值电压、大于1010的高电流开关比、约600m A/mm的饱和输出电流密度和约1300V的关态击穿电压,证明外延结构能较好地兼容先栅工艺;随后的可靠性评估显示,先栅工艺制备的器件阈值电压更为稳定。本研究还在统一的模型下阐释了器件阈值电压的漂移机制:对于正栅极偏压,SiNx中的体缺陷态与SiNx/AlGaN界面态的俘获和发射主导了阈值电压的漂移;对于负栅极偏压,SiNx中的体缺陷态、SiNx/AlGaN界面态的俘获和发射,以及AlGaN势垒层中的齐纳俘获共同影响阈值电压的稳定性。3.基于MOCVD原位生长SiNx栅介质层,制备了栅/源/漏电极同时形成的AlGaN/GaN MIS-HEMT器件,并评估了器件的可靠性:不同于传统后栅工艺中先制备源漏电极,再制备栅电极的两步金属化方法,本研究创新性地使用一步蒸镀金属叠层的方式制备全部电极,实现了栅/源/漏电极同时形成的AlGaN/GaN MIS-HEMT器件。该器件阈值电压-12.5V,电流开关比~2.2×1010,饱和输出电流密度~480m A/mm,关态击穿电压~1300V;观察到了器件独特的阈值电压漂移现象,并阐明了物理机制。得益于MOCVD原位生长高质量的厚SiNx介质层,栅/源/漏电极同时形成工艺得以实现,简化了工艺步骤,未来有望降低器件制备成本。
其他文献
学位
受自然界中有机生物体固有自愈合特性的启发,近些年来基于物理或化学策略合成的仿生智能自修复材料已经被广泛研究并且可以有效延长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寿命。由于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纹会迅速扩展成为宏观裂缝而难以修复,因此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发展无需任何外界刺激辅助的室温快速高效自修复体系至关重要。本论文通过对不同类型自修复材料的内在修复机理进行系统地探究以及合适的调控,成功制备得到多种可室温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任务的类型与目的愈加丰富,航天活动的范围日益阔大。按照航天器与地球的距离,大致可将其分为地球附近的航天活动、地月空间的探测以及行星际的深空探测等几个方面,本文从这三个方面中各选取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1.本文研究了地球附近空间电推进系统多圈轨道转移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半分析方法来求解与优化电推进轨道转移,降低转移轨道所需的时间与燃料消耗。本文采用春分点根数作为航天器的
硫化铜(Cu2-xS,0≤x≤1)纳米材料是一类重要的、由金属硫族化合物组成的无机纳米材料,具有较强的近红外吸收和优异的光热、光电性能,而且生物相容性好、合成方法简单、稳定性高,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然而目前发展的Cu2-xS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存在以下不足:(1)单独使用Cu2-xS的光热效应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效果有限,导致肿瘤在治疗后容易出现转移和复发;(2)基于C
近几十年来,尽管OSCC治疗理念不断改进,其5年生存率依然不足60%。局部区域复发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准确评估OSCC外科切缘和淋巴结状态是减少局部区域复发的重要举措。尽管术后病理检查是评估OSCC外科切缘和区域淋巴结状态的金标准,但是受限于取材、工作量等因素,病理检查存在假阴性可能。随着技术发展,NIR成像和Micro-CT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基于ICG?的NIR成像可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纳米孔技术作为单分子检测技术的重要一员,因其免标记、免放大、高灵敏度、实时识别等诸多优点而备受关注。生物纳米孔是最早被发现和使用的纳米孔,由于具有原子精确的结构重现性、易于大量制备以及同许多生物学上重要分析物分子尺度相似的孔径等优势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青睐。1996 年,Kasianowicz 等人率先使用天然的 α-溶血素(alpha-hemolysin,α-HL)生物纳米孔表
全球气候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很多方面的挑战:例如,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未来这种变化将具有怎样的特征,特别在与人类生存环境直接相关的海平面的上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增多等方面。人类如何应对这种气候变化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本论文的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设计和进行的。我们试图在两个不同却又互相交织的学科上获取新的理解:(1)气候变化本身;(2)这种气候变化
固体材料的热传导现象是其内部电子、声子等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宏观体现。材料的热导率一方面反映晶格的特性,另一方面反映微结构对传热粒子的影响。氧化物体系具有丰富的结构自由度,是研究材料性质与结构关系的良好平台。近年来,时域热反射谱(TDTR)等热学表征方法的迅速发展也使得测量尺寸为毫米量级的氧化物单晶的热导率成为了可能。本文中,通过TDTR法对几种典型结构(包括层状结构和钙钛矿结构)氧化物单晶材料的热
直喷式内燃机的燃烧噪声问题是直喷式内燃机整机噪声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直喷式内燃机燃烧噪声的诊断分析与仿真优化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与成果如下:首先,对某型直喷式柴油机进行了燃烧噪声优化试验研究,选取了符合排放和性能指标的喷油参数进行调节,并进行了试验测试流程设计。分别得到了单变量轨压、主喷角、预喷间隔、预喷油量的优化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版正交试验多变量优化设计及实施,
半导体混合卤素钙钛矿材料在可见光波段具有优异的吸收系数和带隙能量可调的性质,因此这种材料在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在太阳电池和发光器件等应用领域有所突破。然而当其在持续的光照情况下,会产生富溴和富碘的区域,后者较小的带隙能量会导致太阳电池开路电压的降低或发光二极管荧光的红移。为了推动混合卤素钙钛矿材料在上述光电器件中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者们有必要理解这种卤素相分离的机制并进而设计出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