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古月宙撞击盆地的时空演化分析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球撞击盆地是由一次或多次大型撞击事件形成,反映了月球外动力地质作用演化的过程;晚雨海纪时期,盆地内被玄武岩充填形成月海,反映了月球内动力地质作用演化的过程。因此,撞击盆地的形成是月球古月宙时期地质演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在月球地层、构造、月壳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利用新一轮月球探测的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地形以及月壳厚度数据等数据和已获得的研究成果,以多源数据融合的方式,依据盆地退化的程度对古月宙时期的撞击盆地进行识别和分类,对不同年代不同区域地理位置典型撞击盆地,从形貌特征、物质组分、构造特征及月壳厚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撞击盆地的差异性演化历史进行剖析,最终探讨古月宙时期撞击盆地的地质演化历史。取得的结论和认识有以下几点:(1)月球上直径大于150km的撞击盆地有73个(见附录-表1),在全月均有分布,然而撞击盆地在月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地理位置的撞击盆地内月海玄武岩的分布极不均匀,约99%的玄武岩出露在月球正面的撞击盆地中,而在月球背面的撞击盆地中只有1%的出露,主要位于东海、莫斯科海、南极-艾肯盆地等盆地内,且只有少量月海玄武岩的充填。(2)通过综合对比不同类型撞击盆地的演化差异,结合月球早期地质演化历史,认为这三个撞击盆地的地质演化的差异表明其经历了不同时间的地质演化过程,经受了不同的地质作用的不同程度的改造而演化至盆地目前的状态。经过分析撞击盆地差异演化的主控因素:1)撞击盆地的形成年代,越老的盆地被破坏和改造越严重;2)撞击盆地所处的区域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其月壳厚度的差异;3)后期岩浆作用的改造。(3)古月宙是月球内外动力交互作用时期,这一时期有大型撞击事件和月海玄武岩充填两个重要事件。本文识别的全月73个撞击盆地均形成于大型撞击事件这一时期(43-38Ga),包括艾肯纪、酒海纪和雨海纪,强烈撞击形成盆地的地貌轮廓,同时继续进行这大小不一的撞击事件,改造盆地形成前的原始月壳的斜长石质物质;随后,撞击减弱,在约31到38亿年前这个时期,在月球内部被放射性元素加热熔融的物质形成岩浆,沿着破裂处上升,局部岩浆活动开始,充填盆地形成月海玄武岩物质,至此全月共有22个撞击盆地被月海玄武岩充填;后期随着熔岩通道的侵蚀或熔岩管道的坍塌、玄武岩在盆地内部冷凝压缩等火山作用,在有玄武岩充填的盆地内形成一系列月溪、月堑,皱脊等构造类型。
其他文献
《鹧鸪飞》是南派笛曲的代表曲目之一,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以来经典的竹笛作品。该作品经过很多版本的改编,其中以陆春龄和赵松庭两位先生的改编最为著名,深受众多演奏家与广大爱好者的喜爱。论文以笔者学位音乐会中演奏的赵松庭改编版《鹧鸪飞》为例,深入对笛曲《鹧鸪飞》的演奏技法与意象表达进行分析。在演奏技法的运用上,《鹧鸪飞》在运用了南派传统技法的同时,开拓了新的竹笛演奏技法。在意象表达的方式上,运用了标意性、
学位
卢托斯拉夫斯基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波兰作曲家之一,《五首牧歌》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该作品采用民间素材并大胆地注入了 20世纪新的音乐语汇,既保留了原有的波兰民族民间音乐曲调又符合20世纪音乐审美潮流,具有独特的音乐艺术价值。卢托斯拉夫斯基的作品以其风格鲜明、旋律动人的特征而引人入胜。论文将从三个方向进行诠释,首先对卢托斯拉夫斯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进行分析整理,其次针对《五首牧歌》中的创作手法及曲式结构
学位
《春天的鲜花》又名《春天的鲜花开满伤痛的祖国》,选自歌剧《西施》第一幕第二场中西施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该剧是国家大剧院的开山之作,由作曲家雷蕾、剧作家邹静之创作,张立萍、戴玉强、吴碧霞等著名歌唱家们都演绎过此部歌剧。整部歌剧以中国传统的美女“西施”为原型进行创作,舞台大气,唯美,旋律优美动听,特别是《春天的鲜花开满伤痛的祖国》这首歌曲,音域广、气息长、乐句长,采用西方大小调式进行创作,极具戏剧张力
学位
著名作曲家崔炳元作曲的歌剧《貂蝉》,是甘肃省重点推出的原创歌剧剧目,于2014年4月26日在兰州大剧院成功上演。全剧包含序幕和尾声共六幕,整部作品融合了秦腔、碗碗腔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元素,将中国民族音乐特色表现的恰到好处。本文以歌剧《貂蝉》中两首咏叹调的音乐特征与演唱探究为题,所选择的这两首唱段分别为此部歌剧中第二幕第三场和第四幕第二场—《貂蝉答应》和《我回来了》,分为三个部分对歌剧《貂蝉》中的
学位
琵琶与乐队《春舞塞上》是雷兴明教授于2017年4月开始创作,2018年5月完成初稿创作,并于2020年修改完成定稿的琵琶协奏曲,其中包括管弦乐队协奏、双排键协奏和钢琴协奏三个协奏版本。因管弦乐队协奏版本相较于钢琴协奏版本和双排键协奏版本的音响效果更加辉煌宏达,所以论文以管弦乐队协奏版本为研究对象,将作品的曲式结构、演奏技法及风格体现三个方面进行较细致的分析,从而探究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论文共分为四
学位
羌族,从古羌发展而来,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国的历史发展都有着正面且积极的意义。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羌族人民在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形式多样、曲风多变的羌族民歌曲调。现在,羌族人民仍保留着传唱羌族民歌的习俗,特别是在重大节日庆典以及婚丧嫁娶等仪式中,人们会相聚在一起,以歌交友,以曲诉情。羌族的婚俗仪式极具本民族特色,在这一特色民俗中,自然少不了婚俗歌这一常用艺
学位
非虚构写作《远方的马庄》以笔者2019年9月—2020年9月一年的支教服务经历为蓝本,聚焦以宁夏固原市头营镇马庄小学为原型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现状,通过整理现有留存资料,回顾支教期间教学、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体悟,以及后期采用田野调查法继续补充、深化细节,欲借此展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启发。文章主体部分为专业作品
学位
花儿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种土生土长的民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曲调繁多。其中,宁夏花儿又称“山花儿”已被诸多专家和花儿爱好者对其曲调、歌词、音律等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宁夏山花儿所赢得的赞誉和日益扩展的影响,正是它强大生命力的标志,在西北花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李凤莲便是一位耕耘于宁夏花儿演唱传承的代表性传承人,她被人们称为“宁夏花儿皇后”。李凤莲自幼学习花儿,并在演唱和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学位
古筝,是经久不衰、流传千年于中国大地上的民族之音。历史辗转变迁,古筝艺术日臻完善,它已逐渐从纯粹的乐器演变为兼具美学风格与审美意蕴的符号象征。李萌多声弦制壮族筝曲是基于少数民族艺术体系中表达特定民族精神面貌、展现异域演奏艺术魅力的独特音乐形式,它接续发展了传统民族器乐的底蕴和精华,以变化多端、风格迥异的乐风丰富了古筝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目前,国内对李萌壮族多声筝曲的研究寥寥无几,对于李萌集演奏
学位
“两弹一星”作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已经通过各类媒介活动存在于国人的教育认知和时代记忆之中。在“两弹一星”事件经历“历史事件-媒介仪式-社会遗忘-记忆再现”的社会化过程中,作为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青海原子城,至今仍基本完整地保留上世纪存在的各类实体建筑,新闻报道、出版图书和影视资料也不断地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由此成为一个具有多元空间特性的记忆之场.研究从社会记忆研究视角出发,以皮埃尔·诺拉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