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苏联、共产国际关系研究(1923-1937年)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v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史学界已经在苏联、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和蒋介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探索,一大批理论成果先后问世。但是,目前史学界把研究的视角更多地放在了中共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这个方面,而对于蒋介石与后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尚嫌不足。  本文试图运用历史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对1923-1937年间蒋介石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纵观这一时期蒋介石与苏联和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一波三折,几经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左右蒋介石思想的核心就是民族利己主义,当然,这里所说的“己”有多重含义,既包括蒋介石,也包括他所代表的群体和中华民国。蒋介石认为苏联和共产国际有利于己方时,便趋之若鹜,大力合作。甚至在感觉利大于弊时也能做到隐忍不发;一旦觉得弊大于利时,便与之决裂。从某种意义上讲,蒋介石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史也是中俄两大民族关系史的组成部分,必然体现了民族利益的契合与冲突。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在这段时期内,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基本看法是,中共的力量尚不足以担当起中国革命的领导重任(无论是大革命期间还是抗日战争期间)。这种观点决定了其对蒋介石及国民党和中共的态度,虽然对方曾严重地伤害过苏联和共产国际,它们仍然把蒋介石及国民政府作为合作的主要对象。当然,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除了在于苏联、共产国际脱离中国革命实际,没有对各种力量作出科学分析之外,还在于与中共相比,毕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蒋介石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占据着优势和主要角色的位置。  从整体架构上看,本文首先论述了1923年访苏之行对蒋介石产生的深刻影响。苏联、共产国际对西北军事计划开始支持、后来反对这样一种态度的变化及其对外蒙古地区的觊觎,都对蒋介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并促使他改变了访苏之前对对方的良好印象,开始采取敌视和防范的态度,这种态度终其一生未曾改变。访苏归来后,蒋介石为了谋求个人政治前途,选择了利用外力丰羽翼的策略,隐藏自己的真实态度,转而支持联俄联共的政策,借助中苏合作的机会壮大自己力量,把苏联的援助和苏联顾问作为了自己不断向上攀升的“借力点”。  其次通过对档案材料的分析,论文阐明在1926年初,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苏联、共产国际制定了“争取喘息时间”的方针政策,主要表现为对帝国主义让步,为使蒋介石留在革命阵营而向其让步,这是在大革命中苏联、共产国际及中共对蒋介石屡次让步的深层次原因。  第三,论文阐述了在北伐的过程中,伴随着蒋介石个人势力日益膨胀,右转步伐不断加快,而苏联、共产国际在理论和行动上却陷入了矛盾。在理论上,苏联、共产国际既希望无产阶级夺取革命的领导权,又不希望国共统一战线破裂;在行动上,既对蒋介石不断让步,从而客观上纵容了他个人野心的膨胀,又千方百计试图把蒋介石留在革命阵营中。矛盾的理论和行动不可能制约住蒋介石,他最终叛变革命的行动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第四,论文分析了在大革命失败后,苏联、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问题的指导方针上开始从右向左转,实施以城市暴动、组建苏维埃为标志的激进化战略。蒋介石则针锋相对,血腥镇压,中苏关系宣告破裂的始末原因。  第五,论文对1931-1937年间,苏联、共产国际与蒋介石处理中、苏、日之间复杂的国际关系的立场和原则的异同及由此衍生的政治、军事与外交的往来进行了论述。指出,“九一八”事变后,来自于日本的威胁使中苏合作之门得以重启,蒋介石逐渐形成了联苏制日的策略。但在与苏联签订盟约的过程中,由于原则和立场的不同,双方始终存在着分歧。  第六,论文概括地论及了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由合作走向冷却的过程。指出,蒋介石与苏联、共产国际间的合作与冲突决非偶然。对于双方而言,合作是为了摆脱不利的困境,冲突的根源则是因为阶级利益和民族利己主义。在合作与冲突的过程中,双方彼此间的相互评价、认识以及处理两国关系方面体现了变与不变相互依存的特点,不变是核心内涵,变是外在的形式。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明代云南的举人和进士群体。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考证明代云南举人和进士的总人数,以康熙《云南通志》卷十七《选举志》中的各科进士名录和举人名录为基础
土司制度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发展,历代封建中央王朝的治边政策有着密切关系。土司制度既是中国边疆民族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研究对象。明代是土司制
文化产业政策是政党和政府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旨在促进和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由文化产业结构政策、文化产业组织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等内容组成。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从
世界新女权运动的兴起、国际社会对妇女问题的关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本身所面临的妇女问题,促进了欧盟妇女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欧盟通过不断提升妇女政策的地
学位
南明弘光政权是南明史上的第一个政权。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消息传到南京,南京明朝士大夫立即拥立福王朱由崧为新的君主,并改元弘光。这时,北京虽已陷落,但明王
东周时期,南北青铜艺术体现了一些相同的审美趣味.但是,在器形、纹饰以及铸造工艺方面,各自具有特征.本文利用考古学成果,从艺术史的角度对东周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的青铜艺术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甚嚣尘上,加强对其的研究深具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对其进行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无疑是去揭示所谓“中国威胁”的话语具体运行机制及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