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心室肌IKs电流的恢复特点及其复极储备功能是否在缺血再灌注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索慢性缺血缺氧对心室肌细胞KCNQ1和KCNE1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调节,以及对IKs复极储备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按照是否接受缺血再灌注处理和IKs阻断剂处理,完全随机分为3组:IRC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n=15)、IRB组(缺血再灌注IKs阻断组、n=15)、SO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心室肌IKs电流的恢复特点及其复极储备功能是否在缺血再灌注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索慢性缺血缺氧对心室肌细胞KCNQ1和KCNE1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调节,以及对IKs复极储备的影响。
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按照是否接受缺血再灌注处理和IKs阻断剂处理,完全随机分为3组:IRC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n=15)、IRB组(缺血再灌注IKs阻断组、n=15)、SOB组(假手术IKs阻断组、n=6)。缺血再灌注通过结扎与松解冠状动脉左室支实现。IKs阻断通过持续静脉滴注L—768,673实现。全程记录标准Ⅱ导联体表心电图,双极接触单相动作电位电极测量心外膜多部位及多时点动作电位变化。盲法分析数据,比较各组之间MAP形态、MAPD90/60/30、室性心律失常的差异;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6只完全随机分为6组:H2组(缺血恢复2天组:心肌缺血20min后恢复再灌注并存活2天,n=10),12组(心梗2天组:心肌梗死处理后存活2天,n=10),C2组(2天对照组:假手术处理后存活2天,n=8),H5组(缺血恢复5天组:心肌缺血20min后恢复再灌注并存活5天,n=10),I5组(心梗5天组:心肌梗死处理后存活5天,n=10),C5组(5天对照组:假手术处理后存活5天,n=8)。分别于2天或5天后再次开胸,予肾上腺素40μg/Kg弹丸式推注。开胸过程全程记录体表Ⅱ导联心电图,第一次开胸电平衡后、第二次开胸电平衡后及推注肾上腺素心率达到最高值记录梗死边缘带及相应部位的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留取非梗死区域(Remotezone)以及梗死周边区或边缘带(Peri—infarct Zone or Border Zone)或恢复组曾受缺血影响的区域心室组织标本,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KCNQ1和KCNE1 mRNA的表达,及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膜蛋白KCNQ1及KCNE1的表达。
结果:⑴生理状态下,IKs阻断剂L—768,673以90μg/Kg的累积剂量未能明显延长兔心底部和心尖部心外膜MAPD90/60/30。⑵与IRC组比较,IRB组给予90μg/Kg累积剂量的L—768,673时缺血再灌注区域心外膜MAPD90明显延长(再灌注25min至90min时间段内)。在R25、R30、R45、R60、R75、R90连续六个时间点,IRB组的MAPD90平均值与IRC组比较分别延长10.1%、9.3%、17.1%、15.3%、9.8%、5.0%。其中R45、R60、R75三个时点IRB组呈现复极缓慢的特征性改变(MAP三角化程度明显高于IRC组)。⑶IRB组于再灌注45min至再灌注75min时间区间内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IRC组,与该区段动作电位有意义改变相吻合。⑷推注肾上腺素提高心率(动员IKs复极储备)时,有显著性地缩短各组梗死边缘带或相应部位心外膜MAPD90/60/30;与其余各组相比,12组的变化幅度最小,并且动作电位复极末速率减慢,三角化程度加重,提示IKs复极储备动员程度最低。同时该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也明显多于其余各组。⑸ KCNQ1和KCNE1 mRNA表达水平各组间无明显差异。⑹15组梗死边缘带,H2、H5组受缺血影响区域的膜KCNQ1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减低,其中以12组减低最为明显。12、15、H2、H5各组梗死边缘带或相应区域的胞浆KCNQ1蛋白均明显降低,甚至消失;从而KCNQ1膜浆分布比例明显增高。
结论:①生理状态下兔心室肌细胞的IKs以复极储备存在,而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这一病理过程中IKs早于其他复极电流恢复,对复极的贡献增大,表现为完全阻断IKs具有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②心肌短暂可逆的缺血和慢性缺血均可抑制KCNQ1蛋白的表达,其中明显抑制会造成IKs复极储备功能受损,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突变型HIF-1α—Ala564-Ala803对下游VEGF、FGF2和TGF—β1等因子调节的生物学优势。研究MSCs及HIF-1α—Ala564-Ala803干预后的MSCs对CoCl2化学损害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TGF—β1、VEGF、IGF及HSP70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各组腺病毒介导的HIF-1α加入MSCs(MOI均为200),24小时后以RT—PCR、免疫荧
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其诊疗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可以通过恰当的临床治疗,使病情完全缓解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此在治疗前对恶性淋巴瘤明确诊断与分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尤为重要;因患者对治疗措施反应不同,在临床一线治疗后,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疗效的评估也非常重要。由于常规影像学手段如CT等自身的限制,目前葡萄糖代谢显像对恶性淋巴瘤的分期与疗效评估更受青睐;葡萄糖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18氟脱氧葡萄糖(18FDG) PET-CT标准摄取值( SUV)与原发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及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对80例确诊为NSCLC的病人治疗前行18FDG PET-CT检查,依据18F- FDG浓聚部位勾画感兴趣区(ROI),由计算机直接计算出该部位的SUV最大值(SUVmax)。(2)应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导致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失明的主要原因,而AMD是发达国家55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致盲的首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AMD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中主要致盲疾病之一。目前对AM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手段极其有限。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对免疫炎症组分认识的深入,有学者提出炎症
目的: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在高血压心肌肥大细胞中的表达和亚细胞的分布变化和卡托普利对肥大心肌中GRK2表达水平、活性及亚细胞分布的影响,探讨GRK2在高血压心肌肥大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和卡托普利抑制心肌肥大的机制。方法:6月龄WKY大鼠6只、6月龄SHHF大鼠18只。通过双盲设计,将6月龄SHHF大鼠随机分为3组,先将1组6月龄SHHF大鼠(6M—SHHF)与6月龄WKY大鼠(6M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VEGF-C和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生长活跃的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C57BL小鼠左腹股沟区皮下,建立小鼠Lewis肺癌模型,治疗组(n=17)在瘤体内植入2粒表面放射活性为9.25 MBq的BT-125-I型125I籽源,对照组(n=16)植入2粒无放射活性的空心籽源。治疗21天,记录小鼠的存活率,处死存活小鼠,计算肿瘤体积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的建立一、研究目的:采用巩膜表面静脉注射高渗盐水法建立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分析RGCs凋亡趋势,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慢性青光眼大鼠供体。二、研究方法:采用成年雄性Brown—Norway大鼠,右眼为对照组,左眼为实验组。实验组巩膜表面静脉注射1.75M高渗盐水,建立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以TonoLab眼压计于术前一周至术后14天
青光眼是一类以眼压病理性升高为主要特征的致盲性眼病,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异常升高的眼内压是POAG发生和进展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作为房水外流通路的主要部位,小梁网在眼内压的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流出通道不畅将直接引起眼压升高。然而,房水流出阻力产生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嘌呤信号转
背景和目的:不良应激能够使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的可能性增加1倍;AD发病前的不良应激程度与发病后情景记忆的损伤程度相关;C-fos作为应激的指标可能参与应激造成的神经损伤。细胞外淀粉样斑被视为AD各种病理和临床表现的始发因素;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drenergic Receptor,β2-AR)激活后能够加剧脑淀粉样变性。本研究对象为急性束缚应激小鼠
胃癌(gastric cancer)是我国、日本、韩国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而胃癌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对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目前仍以胃癌的临床及术后分期作为参考标准。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胃癌分期系统有两种。包括国际抗癌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UICC)的TNM分期系统和日本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