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南迁后北平“文化城”的计划与营造(1928--1937)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o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7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南京便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1928年6月,南北统一后,北京被更名为北平。作为曾经的首都,北平如何在这新旧交替的时代中,为自己重新计划、寻找、打造新的城市身份,是当时北平各界关注的焦点。曾经政治文化合一的故都,剥离了政治身份后,剩有的便是文化。于此,北平各界便借助于北平旧有的文化资源,以开始“文化城”的建设之路。而从此走上和南京迥异的发展道路。
  国民政府为了完成全国的统一而开始北伐。北伐战争一开始,对将来胜利后首都的选择便有不同的声音。随着战事的节节胜利,对于新首都的讨论和呼声越来越多。有更多的人认为选择南京作为首都更适合当时的局势。而此时的北京,虽有各界人士极力呼吁、请愿以期挽留从前的都城地位。但一切都拗不过大局势的走向,北京渐渐成了北平。
  国民政府统一南北后,南京开始新的首都建设。与此同时,北平也开始寻找新的城市身份依托。迁都对北平有很大的影响,政治中心地位不再,北平的经济受到冲击。北平各层人士开始认清现实,展开各种对北平将来发展的计划和讨论,以期更好地繁荣北平。有人呼吁借助北平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把北平打造为一个旅游性城市,也有人建议把北平建设为工业城市、练兵区等。
  经过繁荣北平的集中讨论后,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趋向于借助北平丰富的文化资源,把北平营造为“文化城”,之后北平市政府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文化城”建设。如各种文化类活动的举办,以期扩大北平的文化影响力。设置各种专门的机构,开始一步步繁荣北平。保护北平的古物、古迹,以期为北平“文化城”的建设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此外,北平市政府也提倡奖励手工业计划,通过北平的手工业来发扬其由来已久的工艺文化。1933年袁良担任北平市长后,更是积极推进北平“文化城”建设。在工务方面,修缮古建筑,保存文物古迹;社会方面,改革不良风俗。以及设置游览区及文物观光协会,颁布及实施旧都文物整理计划。袁良之后的继任者也延续了之前的部分举措。但究此时期的各项整理均受经济、政治因素等的影响,效果也大打折扣。
  在北平“文化城”的建设上,可谓力量多元。不仅有北平市政府的各项繁荣举措,而当时北平知识界人士对“文化城”的建设,也可谓尽心尽力。北平在发展为“文化城”的道路上,教育是极重要的一面。当时以李石曾为代表的留法派便将大学区制度引入北平地区,以整合北平地区的教育资源,从而繁荣北平的教育文化。因各种内外因素,大学区制度在北平以失败而告终。其后,这些留法派学者便又全力筹办国立北平研究院,以期繁荣北平的学术。在北平沦陷之前,国立北平研究院有极丰富的学术成果,并涉及诸多领域。此外,北平还有诸多高校及其它学术研究机构,这就为北平发展为“文化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外,北平作为故都,古迹、古物资源极为丰富,这便为北平知识人的学术交流及研究提供诸多方便。还有诸多茶座、书肆以供知识人交谊论学,可谓具备适宜的学术环境。
  不难看出,在北平发展为“文化城”的道路上,不论是北平市政府,还是北平的诸多知识人,都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以期繁荣北平。但反观此一时期,随着国都的南迁,北平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使馆的逐步南迁,北平也不再具有重要的外交地位。再者从国都南迁开始到北平沦陷时期,北平的政治更替频繁,许多有效的繁荣举措难以持续。另外,随着日本的入侵,北平的部分高校便开始将教学仪器、图书南迁,北平的部分知识人南下。这对北平的文化发展是为不小的冲击。此外,榆关事变后,北平的古物又要南迁。可谓北平的发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古物是北平发展为“文化城”的重要之依托,随着古物的南运,北平诸多人士均表示出反对的声音,并以各自的方式开始了挽留北平古物的举措。究此也可看出,北平在国都南迁后的发展道路上,可谓困难重重。这诸多的困难,便使此一时期的北平“文化城”建设成效与预期相差甚远。
  回看从国都南迁后到北平沦陷前,为着北平的繁荣,北平各界便开始重新选择发展北平的道路。在此发展过程中,北平的政界、知识界、民间社会对北平的繁荣争相献策,其中不乏发展北平为游览区、工商区、文化区的建议。而现代传媒的发达,也为各界的讨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了这诸多的计划,北平各界群力一致,计划把北平打造为“文化城”。在其后的北平“文化城”营造方面,北平政治势力的更替以及华北局势的变动,是影响北平文化城营造的重要因素。在这内外夹困中,北平各界只能尽力采取各类办法以期把北平建设为“文化城”,而使迁都后的北平重获繁荣。
其他文献
微信平台的头部媒体凭借其超大流量、置顶地位、精品内容、二次乃至多次传播直接或间接对受众产生影响。然而,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瓜分大量流量,微信平台自身的监管体制也愈发完善,平台与平台之间、媒体与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微信平台头部媒体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在进行内容形式等业务上的创新时,更要承担与其地位相符的社会责任。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从社会责任理论角度出发,以“冷兔”、“冷笑话”、“冷笑
学位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对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其总要求是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县级融媒体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媒体在乡村振兴中的舆论引导、宣传报道、凝聚共识等社会功能。县级融媒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经验值得探索,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分析。本文以“掌心长兴”“分宜发布”“玉门市融媒体中心”这三家县级融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
环境传播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紧密相连。权力因素通常潜移默化地影响环境议题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并引导人们以特定视角审视自然本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环境报道不仅专注于环境本身,更诠释着环境议题中透露出的错综复杂的多元化社会权力关系及政治意识形态。围绕环境冲突形成的相关话语权争夺通常十分激烈,环境群体事件报道是民众、政府、企业与媒介等多方博弈的呈现。  本文将从《新京报》、《南方周末》
在技术赋权的时代背景之下,李子柒这个来自四川农村的姑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她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用短视频的形式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幅诗情画意的田园图景。本项研究综合运用话语分析和影像修辞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李子柒在微博平台发布的短视频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网友的互动,探讨李子柒短视频中的田园景观是如何呈现的,又是如何获得观众的共鸣,并分析其满足了观众怎样的心理需求?李子柒的短视频能够吸引并
学位
在媒体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各级各类媒体都在推进以移动数字化传播为中心的转型发展。作为我国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报纸,诞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都市报,受到数字媒体的冲击更大,受众规模性流失更为严重,报业经营状况更为严峻,其融合发展的难度、困境更为凸显。这也决定了都市报融合发展研究意义更为重大。《大河报》无论是在整个都市报发展历程中,还是当前融合转型的实践上,都有着无可替
学位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使得英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的经济霸主。但是在经济一片欣欣向荣之下,矿工的工人们却在哀嚎。他们的权益一直得不到保障,处境没有任何改变。最终,在社会改革家们的努力下,政府于1840年派出皇家委员会主要负责调查煤矿童工的工作状况。皇家委员会的第一份调查报告如实揭露了煤矿糟糕的工作环境,社会反响强烈。鉴于女工在矿
学位
自人类诞生以来,传播便是人类信息沟通、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近代以来,电子及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也使得传播媒体的发展突飞猛进,新媒体的出现给人们的思想及行为都带来深深的影响;一方面国家领导人发出文化自信的号召,另一方面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碰撞频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媒体的身影;大学生作为中国最有希望、最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媒体在大学生中既如老师长者,带给大学生知识学问,又如窗
学位
在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四库全书总目》可谓集大成者,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集部对历代文学发展情况进行甄选、探究、点评,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流变,历代文学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于唐代文学的批评与研究更是特点突出,成就颇高。是后世学者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渊薮。  本文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立足点,在对文本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四库全书总目》中对于唐代诗学的论述,了解其渊源,分析其内涵,
赘婚作为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是嫁娶婚的补充,是父权制社会中无子家庭虚拟血亲的一种弹性运用。赘婚最初的产生时间已不可考,但至少自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发展延续至今,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赘婚经过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的发展,至明代时期,赘婚发生了一些变化。明律对赘婚作了明确的要求,再加上明代的社会风俗,赘婚有了一定的改变。那到底明代赘婚有何变化?有何特殊性?赘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赘婚中赘婿的地位如何?
学位
劳资关系,首先作为一种生产关系,表面上仅涉及劳资双方,但因其常置身于近代复杂的社会环境内,牵涉面颇为广泛,因此也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淞沪会战的爆发及其随后“孤岛”形势的确立,对上海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造成强烈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牵涉广泛的劳资关系必然表现出若干变化。本文即通过解析影响劳资之间冲突与合作关系的“变”与“不变”的因素,理清“孤岛”时期上海劳资之间关系的整体走势及基本特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