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棉纤维长度差异及其驯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20071002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Gossypium spp.)是世界上重要的纤维作物。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作为最主要的栽培棉种,其产量约占全球棉花的95%以上。棉纤维是纺织企业最主要的原材料,其品质决定着棉纺织品的质量以及纺织企业的命脉,因此,生产更多更好的棉纤维变得至关重要。纤维长度是品质的主要指标,为了改良陆地棉纤维长度,科研工作者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其分子机制仍然有待完善。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不断发展,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式。通过本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根据纤维长度差异,从陆地棉中筛选出4份材料:69-6025-12和辽1779(短纤维棉),601长绒棉和J02-508(长纤维棉)。通过扫描电镜,发现-1、0、1 DPA(day post-anthesis,开花后天数)三个时期,短纤维棉胚珠表面具有更多表皮细胞凸起。利用石蜡切片,发现3 DPA和5 DPA时,69-6025-12和辽1779的纤维丝排列密度很大,但是纤维长度不及长纤维棉。10 DPA时测量了纤维长度,结果表明601长绒棉和J02-508的纤维已经显著长于69-6025-12和辽1779。纤维成熟后进行品质检测,进一步确认了4份材料在纤维品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同时发现衣分与马克隆值正相关,纤维长度、强度与衣分负相关。2.借助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对上述4份材料长绒纤维起始(-3~0 DPA)、短绒纤维起始(3~5 DPA)和纤维快速伸长(10 DPA)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长、短纤维材料都显著富集到持续下调(profile 0)和持续上调(profile 7)的表达模式。profile 0中有22个DEGs参与纤维起始,profile 7中有31个DEGs参与纤维伸长。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这些DEGs,如ERF1、TUA2、TUB1、PER64等,参与乙烯响应、微管合成、编码过氧化物酶,从而影响纤维伸长。荧光定量PCR(q RT-PCR)结果验证了RNA-Seq数据的可靠性。3.陆地棉野生种纤维相对较短、粗糙且带有轻微棕黄色,而现代栽培棉纤维细长、强力高、色泽洁白。陆地棉驯化过程中,纤维表型产生了很大变异。为了阐明驯化对纤维长度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和野生棉尤卡坦棉3号(YU-3),利用i TRAQ蛋白组学方法,对10 DPA和20 DPA的纤维样品进行了分析。总共鉴定到6990个蛋白,其中336个在两个棉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苯丙素生物合成、玉米素生物合成、脂肪酸伸长等代谢通路。同时,转录组与蛋白组之间的联合分析在10 DPA和20 DPA都展示出显著的正相关。此外,q RT-PCR分析、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检测以及玉米素(ZA)含量测定的结果,也验证了i TRAQ结果的可靠性。4.通过对24份陆地棉中HD-ZIP IV亚家族关键基因GhHD1的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At亚基因组上存在7个规律性的SNP位点,通过SSCP标记,可对陆地棉材料进行GhHD1-At基因分型,并确定了其两种基因型Allele 1(A1)和Allele 2(A2)与纤维长度的关系——A1型的纤维长度显著优于A2型。q RT-PCR分析表明两种基因型在表达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而蛋白结构预测发现两者第67位氨基酸存在差异,可能影响其DNA结合能力强弱,导致功能差异。本研究围绕纤维长度,开展了一系列表型观察,并选取表型差异显著的陆地棉材料,利用转录组和蛋白组学技术,对潜在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究。推测驯化压力使苯丙烷代谢过程的能量转移到了玉米素和长链脂肪酸合成过程,促进了纤维长度的增加,并总结了一个GhHD1基因参与纤维起始和伸长过程的调控模型,为进一步开展GhHD1-At不同基因型的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农村的建设用地却不减反增,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为了破解宅基地退出中存在的农民积极性未充分调动、相关的法规程序不完善、需要的补偿资金压力大等困境,文章提出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完善宅基地退出的相关法规和程序以及构建多元化补偿方式,以期为农村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出相应的破局之策。
期刊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之一。番茄斑萎病(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一种广泛发生的世界性病害,温室及露地均可发生。该病发生时会严重降低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抗番茄斑萎病品种选育已经成为番茄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地理差异,该病毒种类多,亲缘关系复杂。本研究对陕西杨凌地区番茄斑萎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结构进行了分析鉴定
学位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改革的前提在于精准有效识别宅基地功能的属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和部署。尽管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呈现出弱化趋势,但是在传统农区其性质和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当前传统农区面临宅基地无序扩建、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村庄整体人居环境欠佳、所有权和使用权限不完整等突出问题。其原因在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制约,资源禀赋和宅基地封闭性双重约束,村集体组
期刊
农村宅基地是乡村农民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多功能复合空间,是乡村地区人地系统进行交互的关键。乡村振兴背景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促使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方式和自身禀性产生历史性转变。农村闲置宅基地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再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成为协调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抓手。如何将闲置宅基地与农房进行有效资产转化,激活乡村振兴要素,促进乡村产业生态位升级转型和农民增收,是目
期刊
在中国致力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背景下,碳信息披露已成为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关键路径。文章以2014—2020年A股高碳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效果,并考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这一关系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提高碳信息披露质量能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碳排放权交易与碳信息披露质量在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上存在替代关系
期刊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生成根瘤,从而进行共生固氮,这是生物固氮最主要的形式。根瘤菌在受到植物类黄酮类物质刺激后可产生结瘤因子(NF),NF与豆科植物根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引起根内部钙信号和其他一系列信号的相互传导,从而导致侵染线的形成以及最终形成根瘤。植物根部细胞响应根瘤菌结瘤因子并最终产生根瘤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信号转导通路即为SYM通路。而小麦,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也存在此共生信号通路,并且能通过
学位
农村宅基地具有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性质,对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受法律限制农民无法自由流转宅基地,这导致农村宅基地闲置浪费严重,农户“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宅基地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天津市“宅基地换房”模式、重庆市“地票”模式、四川省成都市“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和彭州市“土地银行”模式、浙江省嘉兴市“两分两换”模式是当前农村宅基地“三权分
期刊
头孢克洛(cefaclor)是口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等症。头孢克洛的吸收与代谢均较快,为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美国Lilly公司研制了头孢克洛缓释片(商品名Ceclor CD),并于1998年在美国上市。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中规定289品种在2018年底需完成一致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头孢克
学位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遗传研究的主要对象。玉米胚乳细胞在双受精后会依次经历非动力学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及内复制等细胞周期活动,它是有丝分裂向内复制转换研究的一个模式系统。内复制是指细胞进行正常的DNA复制,却没有经历有丝分裂而形成多倍体核的现象。从玉米籽粒的发育进程来看,内复制发生的时期与籽粒干物质线性积累期完全同步,是籽粒膨大的关键性动力,与玉米籽粒的建成和产量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表明,内复制
学位
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出,中国农村地区宅基地闲置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合理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以提升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前乡村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将闲置宅基地分为批而未建的闲置、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季节性闲置、进城安居落户或子女继承的长期闲置、“一户多宅”和面积超标闲置以及易地扶贫搬迁闲置等不同类型,借鉴四川仁寿“收回”路径、安徽三十岗乡“共享农房”模式、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