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马替尼与伏立康唑体内外相互作用的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慢性骨髓增生性的疾病,约占成人白血病病例15%。目前伊马替尼已被批准为CML患者靶向治疗的一线药物。临床上在癌症治疗同时,会使患者免疫受到抑制并易感染,侵袭性真菌病是最严重的真菌感染,可导致死亡。伏立康唑作为一种广谱三唑抗真菌药,已常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病。它通过几种肝细胞周期蛋白酶(主要通过CYP2C19和较小程度的CYP2C9以及CYP3A4)在肝脏中代谢的主要代谢产物为N-氧化物伏立康唑。因此,如何规范化合理使用伊马替尼和伏立康唑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的:
  在临床上,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服用时,常会发生显著的药物相互作用。因此,临床上在进行联合用药时,应利用各种药物的特性,充分发挥联合用药中各个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和达到最好的疗效,从而提高用药安全性。在临床上,常会出现伊马替尼与伏立康唑联合用药。现对伊马替尼与伏立康唑,在大鼠体内外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估。
  方法:
  1)建立伏立康唑的大鼠鼠肝抑制体系:以伏立康唑为底物,伊马替尼为抑制剂,于37℃水浴中孵育40min。终止反应后的样品经处理,应用UPLC-MS/MS法检测代谢产物N-氧化物伏立康唑,得IC50。
  2)建立伊马替尼的大鼠鼠肝抑制体系:以伊马替尼为底物,伏立康唑为抑制剂,于37℃水浴中孵育40min。终止反应后的样品经处理,应用UPLC-MS/MS法检测代谢产物N-去甲基伊马替尼,得IC50。
  3)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20 mg/kg伊马替尼或20 mg/kg伏立康唑、B组给予等量的20 mg/kg伊马替尼和20 mg/kg伏立康唑组。禁止饮食12h后,口服药物后于0.5、1、1.5、2、3、4、6、8、12、24和36小时,采集静脉血液样本0.3ml,离心取血浆保存。应用 UP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伊马替尼、N-去甲基伊马替尼、伏立康唑、N-氧化物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通过DAS2.0版进行药动学分析,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联合用药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将导致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增加。在癌症并伴随真菌感染的患者中,联合使用伊马替尼和伏立康唑给药,是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伊马替尼、伏立康唑及其代谢物(N-去甲基伊马替尼和 N-氧化物伏立康唑)的浓度。在大鼠肝微粒体的体外研究中,伏立康唑对伊马替尼代谢有抑制作用,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为105.20μM,而伊马替尼对伏立康唑的抑制浓度(IC50)为61.30μM。伊马替尼与伏立康唑联合给药后,大鼠伊马替尼的 Cmax显著升高,N-去甲基伊马替尼的药动学参数(AUC0→t、AUC0→∞和Cmax)显著降低。此外,还发现伏立康唑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AUC0→∞、MRT0→∞、Tmax和Cmax)显著升高,而N-氧化物伏立康唑的药动学参数(AUC0→t、AUC0→∞、Cmax)显著降低。
  结论:
  通过结合体内体外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伏立康唑和伊马替尼均具有抑制相互代谢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中监测伊马替尼和伏立康唑的联合使用,对降低临床意外的风险、提高疗效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以疼痛为主的病症,多属中医“胃痛”范畴。其病位在胃,但病变却其涉及多个脏腑,特别是肝、脾两脏。传统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课题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中医症状评分的量化方法,观察复方玄连颗粒治疗胃溃疡(GU)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GU患者血中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该药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进一步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和
学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预处理对脂多糖(LPS)诱发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30只ICR小鼠采用随机数法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Control)组、模型(LPS)组和实验(DEX)组,DEX组于造模前30min腹腔注射DEX200μg/kg,Control组和LPS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随后,LPS组和DEX组腹腔注射LPS
研究目的  1、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口服伏立康唑药动学参数半衰期(t1/2)、达峰时间(tmax)、血药峰浓度(Cmax)、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和表观清除率(CL/F)的相关性。  2、通过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群体特征分析,构建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伏立康唑的群体药动学模型,定量分析影响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为设计临床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依据。
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是治疗免疫介导的炎性眼前段疾病的一种强力而有效的免疫抑制剂。然而,其水溶性差(3μg/mL)、生物利用度低,是限制FK506应用于眼科临床的主要障碍。为此,人们研究了许多新型FK506眼用制剂,如软膏剂、纳米粒、纳米乳、混悬液等,但其生物利用度仍未得到明显改善。目前,FK506眼用制剂在国内上市剂型为混悬液(Talymus?,日本千寿药业),其药效较常规
学位
第一部分结合RTCA系统和基于霍夫变换的算法评估动态细胞形态特性  背景:高通量实时细胞功能分析(xCELLigence real-time cell analysis (RTCA))系统具有检测细胞增殖、迁移、细胞毒性、粘附和重构的潜力。虽然RTCA系统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能实时无创高效监测细胞命运的工具,但它无法描述细胞长度和数量等具体的细胞形态学参数。方法:在A549细胞上用转化生长因子-β(t
学位
帕金森疾病(PD)是最具威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患者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发生明显的丢失现象,而VTA脑区多巴胺神经则受影响较小。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利用线虫多巴胺神经元特异性表达人源瞬时受体电位M2型离子通道(TRPM2)的线虫品系引起了ADE多巴胺神经元七天内的选择性退行性丢失,而CEP多巴胺神经元则基本保持完整,这种情况与PD极为类似。我们也证明ADE通过凋亡相关分子CED-9执行非经典死亡,
学位
研究背景: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严重精神疾病,具有高致残性。然而,现有常规药物治疗对约三分之一的MDD患者无效。因此进一步阐明MDD的病理过程,探索新的防治策略已显得迫在眉睫。MDD的病理机制复杂,与长期的社会、心理应激有关。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心理及社会应激可诱导中枢促炎细胞因子表达,而NLRP3炎症小体
学位
手性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当今新药发展的方向和热点领域之一,发展新的手性技术,进而获得光学纯的手性药物中间体成为许多医药研发机构追求的目标。不对称催化技术仅使用极少量的手性催化剂即可将大量非手性原料转变为手性产物,是目前获得手性化合物最先进、最经济的方法。其中,手性催化剂是不对称催化技术实现手性增值的源泉。因此,发展廉价、高效的手性催化剂是不对称催化技术的核心。本论文主要涉及构建基于二茂铁骨架的新
第一部分经典Wnt/β-catenin/TCF7L2信号通路在1型糖尿病小鼠心脏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链脲佐菌素(Stretozotocin,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小鼠模型,探讨经典Wnt/β-catenin/TCF7L2信号通路在小鼠心脏中的表达。  方法  7-8周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STZ构建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小鼠血糖≥
背景:  随着临床多药耐药、泛耐药菌株的日趋增多,利奈唑胺(Linezolid)已成为治疗革兰阳性菌及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且相对安全的选择,然而在诸多的优势背后,利奈唑胺所致的血液毒性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利奈唑胺的使用,国内外对利奈唑胺致血液学异常相关危险因素的报道多见,有文献指出过高浓度的暴露大大增加利奈唑胺的血液毒性风险,因此,如何通过监测血药浓度的同时防范利奈唑胺可能产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