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罗译《三国演义》研究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x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分析罗慕士英译本《三国演义》出发,重点研究罗慕士在翻译正文内容外所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试图从小说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表现最为明显的层面来分析整个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论文借助阐释学、接受美学和动态对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以译者同原作、原作者、注释者及译文读者对话的形式,分析了罗慕士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力图达到与原作、原作者、注释者及译文读者的视界融合,并最终实现原文与译文最大程度上的对等.通过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结论:(1)罗慕士通过与原文、原文作者罗贯中及注释者毛宗岗的对话,实现了与他们的视界融合,为更好的理解和阐释原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通过与潜在西方读者的对话,罗慕士预测出译文读者在阅读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并在翻译过程中,尤其在后序言和大量注释中设法解决了这些困难和问题,从而减小了原著与西方读者的审美距离,实现了译著与读者的视界融合.(3)由于不可能实现对原著的绝对忠实及译文与原文的绝对对等,采取何种对等方式及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对等就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原作者,又要对译文读者负责,争取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让译入语读者享受到与出发语读者同样的文学情趣.
其他文献
在“源语中心论”和极端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忠实”、“对等”成为译学研究中的金科玉律,长期占据着翻译话语的中心位置。误译,与对等原则相悖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增译,减译,意象缺失
期刊
吊脚楼是黔东南民居的独特符号。《魏书·僚传》记载了中国西南部“干栏”式建筑特点:“……,依树积木居其上,名日干栏。”干栏式建筑之所以多出现在南方,大多与居住环境和天
期刊
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对好莱坞影片中塑造的华人形象加以梳理与阐述,并进而对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的生成及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影响进行分析。好莱坞电影对华人形象脸谱化、模式
据特思达(北京)纺织检定有限公司提供的最新消息,与往年相同,国际环保纺织协会(OEKO-TEX?)在年初更新了OEKO-TEX? Standard 100检测标准及限量值。最新标准和限量值仍然享有3个月的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主要的主体性因素,而在文学翻译中他的主体性更能明显地体现出来.该文试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动性及目的性三个方面入手,以《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文本对比
转述动词指学术论文作者在转述他人理论、观点、结果等时,在综述句中使用的动词。尽管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其进行了研究,但较少有研究比较同一学科内不同学术水平作者使用转述动词
本文共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国有四大银行与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第二章从现实竞争力的角度对国有四大银行和在华外资银行在银行规模、银行业绩及银行业务方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