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分析罗慕士英译本《三国演义》出发,重点研究罗慕士在翻译正文内容外所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试图从小说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表现最为明显的层面来分析整个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论文借助阐释学、接受美学和动态对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以译者同原作、原作者、注释者及译文读者对话的形式,分析了罗慕士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力图达到与原作、原作者、注释者及译文读者的视界融合,并最终实现原文与译文最大程度上的对等.通过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结论:(1)罗慕士通过与原文、原文作者罗贯中及注释者毛宗岗的对话,实现了与他们的视界融合,为更好的理解和阐释原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通过与潜在西方读者的对话,罗慕士预测出译文读者在阅读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并在翻译过程中,尤其在后序言和大量注释中设法解决了这些困难和问题,从而减小了原著与西方读者的审美距离,实现了译著与读者的视界融合.(3)由于不可能实现对原著的绝对忠实及译文与原文的绝对对等,采取何种对等方式及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对等就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原作者,又要对译文读者负责,争取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让译入语读者享受到与出发语读者同样的文学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