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沥青大粒径沥青碎石路用性能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ey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加和使用时间的延长,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已经陆续出现各种病害。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裂缝问题,且路面裂缝又同基层裂缝密切相关。对于基层裂缝的治理,目前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方案是铣刨沥青面层及原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重新铺筑沥青碎石基层及沥青面层,由大粒径沥青碎石基层代替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养护维修后的路面工程大部分仍旧是带裂缝结构,这对沥青碎石基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其抗裂性能。本文依托安徽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以抗裂性能为核心,对大粒径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及路用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养护工程沥青路面力学性能分析,对比分析结构完好路面(基层无裂缝)与带裂缝路面结构(下基层含裂缝)的应力应变变化规律。(2)原材料性能与选择,对橡胶沥青提出其适用的指标体系,并对比分析橡胶沥青与SBS改性沥青的性能。(3)大粒径沥青混合料(LSPM)配合比设计,根据试验-经验法进行大粒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4)大粒径沥青碎石的路用性能试验,试验测试不同沥青胶结料(橡胶沥青、SBS改性沥青、AH-70普通沥青)大粒径沥青碎石的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抗压回弹模量。(5)橡胶沥青碎石基层材料抗裂性能研究,采用低温小梁试验评价大粒径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探讨不同胶结料、不同级配对大粒径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分析玄武岩纤维对大粒径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的改进效果。提出改善大粒径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的技术措施。课题研究结论:(1)基层带裂缝的沥青路面在荷载作用下,最大拉应力出现在20-30cm处,此处为大粒径沥青碎石上基层位置,因此,大粒径沥青碎石的抗裂性能对路面结构至关重要。(2)橡胶沥青的评价指标有:弹性恢复、135℃旋转黏度、60℃动力黏度、25℃针入度、软化点和5℃延度。其弹性恢复略低于SBS改性沥青,60℃动力黏度比SBS改性沥青提高了162.42%。(3)橡胶沥青大粒径沥青碎石的最佳沥青用量为3.7%,其沥青膜厚度建议大于12μm。(4)橡胶沥青大粒径沥青碎石动稳定度、残留稳定度指标均高于SBS改性沥青,回弹模量也大于SBS改性沥青。(5)孔隙率会显著影响橡胶沥青大粒径沥青碎石的抗裂性能,密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比透水式大粒径沥青碎石最大弯拉应变增加了14.29%,抗弯拉强度提高了370.69%,临界应变能密度提高了251.31%;玄武岩纤维可明显提高橡胶沥青大粒径沥青碎石的抗弯拉强度和应变能密度,其抗弯拉强度提高118.97%,应变能密度提高74.91%。(6)减小大粒径沥青碎石的孔隙率、添加矿物纤维,都可以提高材料的抗裂性能。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不同性别、学历、锻炼年限、锻炼频率、锻炼项目、单次锻炼持续时间的健身俱乐部锻炼者的身体自尊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科学的锻炼方法,研究健身俱乐部锻炼者提高身体
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群体的国情教育。“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知国才能爱国、报国,做到真正的知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也在不断加深。在全球这样一个文化大熔炉里,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也在不断地渗透到其他的语言中,而众所周知,中文的表
纵观王小慧的艺术发展及生命历程,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她的影像创作,几乎涵盖了摄影史上所有的表现手法和视觉形式。从她多元化的影像风格中,读者看到了一颗饱满的内心和
结合宁波市某建筑竣工规划验收测量工程,主要阐述了房屋建筑竣工规划验收的测量技术,对测量技术在具体施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房屋建筑规划验收测量提供相关的参考
<正>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一九八一年三月年会期间将评选“企业科学管理文献奖与实践奖”,并于一九八一年春季适当时候与欧洲管理论坛合作,在我国召开第一次企业管理国际讨论会
研究以患者信任和医生诊疗行为相互关系为切入点,PZB(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为理论支撑,定性、定量和多中心现场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诊疗行为与患者感知、患者满意和患者信任
首先从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形式方面、权力监督和制衡方面分析了新时期企业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提出了新时期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包括:构建载体,推进党组织与
<正>商界男士在穿着西装时,不遵守西装的规范穿法,肆意妄为,是有违礼仪的无知的表现。商界男士在穿西装时务必掌握以下七个方面的要领:第一,要拆除衣袖上的商标。在西装上衣
期刊
学业成就归因是主要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个人对某一事件的归因影响其后继行为的动机水平和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