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软件行为重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thre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意软件的行为探测一直以来都是恶意软件检测的最核心的内容。通过检测恶意软件所有的行为模式,可以了解其工作流程,从而洞察恶意软件的内在逻辑。通常,发布的软件都会经过代码混淆,不容易直接通过静态分析探测出所有的行为逻辑。因此,对恶意软件进行动态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恶意软件动态分析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方便快捷,且能够真实还原恶意软件在种种实际场景下的行为。在进行恶意软件动态分析之前,让恶意软件能够顺利地执行起来便成了恶意软件研究领域首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配置网络环境,供应软件服务资源等一系列问题等待着研究者们去解决。本文关键的成果是针对恶意软件环境复现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静态分析框架——Chipmunk,提供给软件安全分析者直观清晰的可视化静态分析结果,并获得本地运行配置文件;同时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实验环境部署的上层系统——Conductor。该系统能够通过分析网络环境配置文件,方便快捷地构建出一个恶意软件运行的本地以及网络拓扑环境,并且能够借助高交互性代理,根据恶意软件的对外质询流量,指定网络拓扑中的组件,完成资源配给,在恶意软件的执行过程中,完善网络拓扑结构。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一、恶意软件运行环境的需求提取。我们通过静态分析框架自动化分析恶意软件的静态层面的控制流与数据流,搭建初步可以运行的测试环境之后,设计了一款高交互性代理来监控恶意软件的逻辑和行为,通过对所有外发质询流量的截获与分析,知晓其执行过程中的实时所需外部资源,提供例如Web服务器,DNS,因特网等各种网络组件与网络服务,逐步地扩大和完善测试环境。二、恶意软件漏洞利用指纹检测。在工作一的基础上,将恶意软件后续一系列外发的流量视为该恶意软件进行特定漏洞利用的指纹,为了使得漏洞利用能够执行成功,从而观测到恶意软件的后续行为,我们需要检索已有的CVE列表,匹配相似指纹,在网络拓扑中添加并配置好具有该漏洞的系统的受害者主机。三、利用程序切片的方法,简化静态分析工作,依照控制流和数据流两个概念为线索,获得关键函数的触发路径和数据依赖。四、提供给用户统一的上层管理系统。为了能够实现在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上,任意节点或者任意节点上的虚拟机上面进行的资源配置或者网络拓扑的增删改,我们提供了一个上层的管理系统Conductor,该系统屏蔽底层的技术实现,兼顾不同实现技术的差异性,将整个配置流程标准化,透明化。用户只需要调用标准接口,指定机器和服务信息即可。本文的工作能够帮助恶意软件分析人员快速搭建起恶意软件的持续可运行的实验环境,让恶意软件能够在合适的本地以及网络环境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恶意行为,减轻了分析人员的工作负担。
其他文献
税务行政复议制度,是指上级税务机关通过受理税务行政复议案件,对下级税务机关具体执法行为和纳税人履行税收义务情况进行审查监督的一种行政监督救济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纳税人的救济权利,弥补纳税人因税务行政行为的违法、不当而蒙受的损失。我国现行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着“两个前置”条件:一是在申请复议前,必须缴清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此为纳税前置;二是在提起诉讼前,必须先经过复议程序,此为复议前置。税
在软件维护过程中,开发者会对用户在软件使用过程中提交的缺陷进行定位和修复。为了提高处理缺陷的效率,研究者已经针对缺陷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包括重复缺陷报告和相似缺陷报告的检测和推荐。已有的研究主要采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方法用于分析缺陷报告,利用缺陷报告的文本信息建立检测和推荐模型。随着开源项目的数量的增多,项目之间的调用关系变得复杂。因此,不同项目之间的缺陷也会具有关联关系,这类缺陷通常被称为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已经步入了网络主导的信息化时代。在刑事诉讼领域出现了更多的电子证据,电子证据在整个刑事诉讼理论学界和实践层面上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广泛讨论,其中一个焦点问题便是如何认定电子证据的法定效力。针对电子证据的认定与传统证据一样,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关联性三个基本原则,只有具备“三性”才能够依据这一证据来进行定案。但在具体的刑事司法实践中,由于“三性”所处的司法地位存在
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退出机制是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越来越注重生态文明发展,伴随着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各类自然保护地数量明显增长。《矿产资源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保护区内禁止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已存在的矿业权要逐步限期退出,但仍有部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位于自然保护地内。通过梳理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退出的实施背景,剖析实践中矿业权退出机制的主要内容,明确矿业权的物权属性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生物增效技术之一,已被大量用于废水处理领域。但是,二级出水有机物造成的超滤膜污染成为了限制MBR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由蛋白质类物质造成的不可逆污染尤为显著。在众多膜污染控制技术中,化学清洗技术使用广泛,其中以NaClO为代表的氧化剂类清洗剂对造成超滤膜污染的有机物和微生物处理效果好,因此在处理膜污染时多被采用。但是,传统的化学清洗往往消耗过量的氧化剂,对
光功能材料受到环境变化刺激时,会发生荧光性质的改变,从而传递出周边环境中存在的特定信息。其中,有机发光分子是光功能材料方向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对新型光功能有机共轭分子的结构设计及其性质进行了研究探索,具体工作包括:新型吲哚啉衍生物分子的合成及其性质的研究、萘酰亚胺-苯胺类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及其性质的研究以及新型吲哚啉螺吡喃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等,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通过缩合反
图像去噪是图像处理的基础问题,也是信号处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只有尽可能地去除图像中的噪声,才能满足人们对图像清晰度和信息准确度的要求,才能进行图像的更高层次的处理与分析。随着去噪技术的发展,全变分去噪方法以它强大的数学支撑和优秀的图像边缘保持能力成为了图像去噪的重要方法。现有的全变分去噪模型大多只考虑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图像梯度,在光滑区域存在阶梯效应;现有的求解算法存在着迭代次数过多,耗时过长的问题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自发现青霉素和链霉素以来,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药源分子资源库。慢性炎症可以引起气喘、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是癌症等多种重大疾病。因此深入发掘和筛选具抗炎活性的天然产物已成为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重点。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从传统中药红花青藤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Phomopsis sp.S12,并从其发酵浸膏中分离得到具抗炎活性的天然产物。本文以S1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跨国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突出,在利益驱动下衍生出利用无形资产成本分摊协议避税的情况,而我国税务机关想要更好地处理此问题,就必须对无形资产成本分摊协议反避税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因此,国际反避税成为如今的重要课题。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是跨国公司国际避税的惯用手法,而成本分摊协议在无形资产合作研发中的运用使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问题更加复杂,由此也出现了独立交易原
环氧沥青(EA)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反应性聚合物改性沥青(PMA),目前已被广泛用于特殊路面的铺装。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BS)作为一种重要的热塑性材料,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用于沥青的改性。本论文采用SBS和功能化SBS对自主研发的环氧沥青进行改性,分别研究不同苯乙烯(S)/丁二烯(B)结构的SBS对环氧沥青的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以及溴化SBS(BrSBS)对环氧沥青在微观形貌以及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