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仪式观下2020年高校“云毕业”典礼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74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化时代的一次严酷考验,也是一次对社会数字治理的极端压力测试,在这场战“疫”中我们清楚看到数字云端生活的活力,而云毕业典礼正是数字云生活在仪式典礼上的一次应用。云毕业典礼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特殊时期为学校与毕业生、毕业生与毕业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渠道桥梁,既是对未能返校毕业生的一次弥补,更是云生活时代仪式传播的探索。仪式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大学的毕业典礼仪式对毕业生来说具有非凡意义。本文以传播的仪式观为基础,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综合利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对2020年高校云毕业典礼进行了整体解读,试图从云毕业典礼新时代意义建构的层面探索云毕业典礼仪式展演的传播机制与价值,以期对未来云时代仪式传播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新思路。研究发现,首先,关于云毕业典礼的形式特征方面,云毕业典礼的技术应用形式主要分为网络直播和在线游戏两种,通过新形式的中介载体,毕业生在云毕业典礼上实现了多主体对仪式的同步参与数字互动。且云毕业典礼并非传统毕业典礼的数字投影,在实践展开中它充分体现了数字时代仪式典礼建构的特色,即在保持传统毕业典礼庄严底色与规范流程的同时,灵活建构场景、创新典礼环节、打造全景体验,增强了毕业生的沉浸感。其次,智能时代的数字传播让仪式典礼建构出新的内涵,云毕业典礼是一次共享意义对话的范例,实现了仪式意义的再生产。参与的毕业生们跨越了现实身体的限制,实现了虚拟在场与个人归属感的弥补,同时在开放的网络中他们不再是仪式里沉默的观看者,而是地位平等的主动言说者,他们通过共享毕业典礼仪式所构建的意义,激发和重塑个体成员的集体文化意识和情感认同。云毕业典礼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仪式,更重要的是其被视作一种文化行为,通过强调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享文化,建构了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再次,当现实的空间被数字符号消解,仪式的内涵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在客观体验上,部分高校作为仪式典礼的“祭司”,却未能落实好组织者的职责,导致仪式典礼出现网络波动、设计敷衍、参与者信息解码疲劳等问题,消解了仪式的神圣性,情感与意义无法顺利表达,公共空间的秩序难以确立。同时,尽管去身体化一度成为主流,但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开始追求身体的重塑,激发身体的参与性,而云毕业典礼中身体的缺席与游离导致参与者注意力无法集中,并在心理层面留下许多遗憾。最后,可以明确的是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流动的数字时代,云端生活模式正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不可逆转。在此背景下对云毕业典礼的展望中我们看见,以往主流传播学研究多关注“言传”而忽略“意会”,在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迅速变革的背景下,针对已经明确的云毕业典礼中的不足,着手改进发展:既需通过提高网络容量规划的准确性,搭建高速网络传输平台等技术手段保障每位参与者顺利进入虚拟空间的物理场进行互动。更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设备延展参与者的身体感知,获得沉浸式体验,强化虚拟在场感,重塑身体,营造全方位的身体在场,构建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的心理场。充分利用云时代传播的泛在性、便捷性、共享性,进一步增强虚拟世界的临场感大家的对话,构建共同信仰。总的来说,云毕业典礼是一次新奇的体验,也是一次创新的探索,开启了未来云时代的仪式建构的新方向。
其他文献
“和”和“and”分别是现代汉语和英语中最常用的能表示“联结义”的多功能语法形式之一,二者最主要的功能均是表示“并列联结”。但据语料显示,“和”和“and”在多功能性层面上具有差异性。语法形式的多功能性并非某一种特定语言所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世界语言中。同理,其多功能性的异同也可以反映出世界语言间的某些蕴含共性和差异性。通过对来自相同或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的表意功能相互交叉、部分叠合的不同语法形式进
学位
位置媒体的兴起和广泛运用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写了空间的意义。在旅行中,位置媒体不仅帮助旅行者对地理位置进行熟悉,也帮助其对空间内信息进行了解,在消除陌生感的同时也重塑了人与城市的互动方式。我们在利用位置媒体工具的同时,行为方式亦在方方面面发生改变,位置媒体作为现代人常见的出行工具会对我们与城市的相遇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旅行活动为切入点,试图从人、媒介工具和城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31-2019)可以称得上是当代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中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她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关注着黑人群体并为他们创作,用其丰富瑰丽的想象为读者描绘出了黑人们别样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由于独特的身份和处境,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描写黑人的故事并不太出人意料。至今众多学者几乎都围绕着这部小说中关于黑人与白人对立的主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自1959年发表第一部作品《再见,哥伦布》以来,他总共创作了30多部作品,并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布克国际文学奖等奖项,也曾多次入围角逐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生长在美国的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较为深切地关注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困境及创伤。《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倍受关注的一部作品,过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物形象研究、主题研究
学位
威廉·巴特勒·叶芝不仅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他在戏剧领域的创作与实践也是卓有建树。《在波伊拉海滨》是叶芝“库胡林五部曲”中的第一部,乃叶芝戏剧实验的扛鼎之作—与同时代的诸多剧作家不同,叶芝独辟蹊径,采用独幕式剧作,组合运用仪式的各种元素,意在打造“仪式剧场”,将剧院变为智性兴奋的场所。但学界对叶芝仪式戏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1913年后受日本能剧启发的作品,对他1913年前戏剧中的仪式化问
准定语构式“NP1的NP2+V得C”(如“他的篮球打得好”)由于其形式与意义错配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诸多学者分别从传统语法、生成语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不同视角对其进行描写与解释,但仍存在一定的争议:(1)对于准定语构式句法特征的分析不够透彻,尤其是对其中“的”的性质与功能存在较大争议;(2)对于准定语构式构式义的概括不够充分,学界普遍认为准定语构式表主观评价义;(3)对于准定语构式特
英语进行体表示一个事件在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正在发生,具有动态性和延续性。终结动词与状态动词不具有动态性或延续性,一般认为不能用于英语进行体中。而在实际运用中,大量的终结动词被用于英语进行体,并产生多种意思。对于终结动词进行体,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语义、语用方面。近几十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尤其是构式语法逐渐被研究者采用,以解决终结动词与英语进行体之间的冲突,并解释该类进行体的多义现象
语言中不仅包含有常用的习语和语块,还包含一些短语框架,也就是由n个词构成的、仅在某个位置用词不同的短语集。从英语本族语语料库中提取的短语框架对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而学习英语短语框架可以提高英语学习者掌握框架中的短语的效率。另一方面,对比中介语分析是一种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是在可比的情况下对本族语和非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进行比较,其对于外语的理解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比中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