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诏书与官方校书——以《汉书·艺文志》所含诏书为中心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封建等级社会中,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诏书是帝王颁发的政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一经颁布会对本朝甚至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汉代诏书数量庞大,内容涉及到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本文以《汉书·艺文志》总序中涉及的诏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关注西汉诸位帝王关于收书、藏书、校书方面的诏书。西汉诸位帝王下诏搜集整理图书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西汉初期,以惠帝下诏“除挟书律”为标志,这是西汉的图书解禁期;第二阶段在西汉中期,以武帝元朔五年(前124)下诏藏书为起点,武帝明确了一系列的藏书校书政策,使相关的藏书与校书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三阶段为西汉后期,以成帝时期河平三年(前26)下诏校书为标志,西汉官方校书制度在刘向等人的校书实践中得到完善。本文以专题的形式,着重分析惠帝、武帝、成帝时期诏书的颁布背景,具体实施过程以及这些诏书对西汉校书制度的影响。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诏书在汉代官方文书中的地位,西汉帝王诏书的颁布、传递、管理情况,以及《汉书·艺文志》总序涉及的诏书内容。
  第二章西汉初期是书籍的解禁期,此章主要介绍汉初几位帝王下诏搜集整理图书的情况。首先还原高祖时期下诏整理藏书的情况,继而分析惠帝“除挟书律”的诏书原文,以及惠帝四年(前191)“除挟书律”的原因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西汉中期,武帝颁布一系列具体的藏书政策后,西汉的官方藏书校书制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本章以武帝元朔五年(前124)颁布的诏书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劝学诏》与藏书政策的关系,阐释西汉官方图书收藏整理制度的确立背景,以及武帝时期具体的图书搜集整理情况,最后分析武帝下诏藏书的影响。
  第四章西汉后期,自成帝下诏命刘向校书开始,西汉官方校书制度在刘向等人的校书实践中得到完善,形成系统的校书流程。本章主要阐释成帝下诏命刘向等人校书的原因、此次校书活动的特点,以及成帝下诏校书对汉朝学术的影响。
  第五章结合前文传世文献中西汉帝王下诏校书的相关记载,总结西汉校书制度确立的原因、方式,以及西汉帝王下诏对西汉官方图书搜集整理活动产生的影响。
其他文献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徐怀中是为数不多的不以作品数量取胜的作家,各种类型的创作加在一起不过30余篇,但每一部作品单独拿出来都足以在文坛上引起反响。徐怀中为人谦和低调,他的作品坚持以人为中心,并利用时间叙事打破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淡化主流文化背景,保持着别具一格的风格。本文试图将徐怀中各个阶段作品连贯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徐怀中创作的风格,并跳出时代局限,在文学史中为他找到恰当的位置。细读徐怀中的作品,结
学位
在文学作品中诸多的空间意象中,城市作为一个大类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郁达夫的小说作品中,有关城市的内容非常丰富,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并且其中蕴含着他独特的城市生活体验。综观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他更注重对小说中空间的营造,并不致力于对主人公的生活作全面的描述,也不企图反映复杂的现实,而是通过人物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来书写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体验。这种体验与郁达夫大量的城市书写有密切关系。本文立足于其大量
学位
上海孤岛时期,阿英创作的历史剧《明末遗恨》风靡“孤岛”剧坛,引起巨大轰动,演出反响热烈,阿英还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搬上银幕。话剧《明末遗恨》与影片《明末遗恨》是阿英话剧、电影剧本创作的代表作。本文以话剧《明末遗恨》和电影《明末遗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结合史料,从主题、人物、结构、公演评论等方面分析话剧与电影的艺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并对话剧和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从话剧到电影转换中
学位
70后作家冯唐有着多重身份,曾登上2013年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对于当下文学市场的适应能力十分惊人,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但其却有着精英主义的姿态和纯文学的写作方式。冯唐的文学创作主要以北京这座城市为发生场,为70后作家群体增添了很多话语新质。本文以冯唐小说的城市书写为切入点,特别选取代表性较强的“北京三部曲”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关于北京的城市书写的文学作品基础之上,展开对于冯唐小说创
学位
作为新时期最为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废都》书写了贾平凹对于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独特思考。《废都》出版后,一度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重大文化事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将《废都》重置于“九十年代”的历史场中,还原贾平凹的“城市”书写是怎样成为同时代的“他者”。批评家与作者的不同声音,体现了对于“现代性”的何种不同看法。即以“城市”的研究视点对《废都》进行考察研究,试图打破
学位
王林是河北籍著名的红色作家,也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文学组织者,他一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和戏剧的创作上。王林早期的创作,即截止到1935年及其之前的作品,虽然留下的数量并不多,但是却可以称之为丰富的文学遗产。他以小见大,通过诉说人世间最平常的生老病死,来展现时代的整体发展。他的作品多是小人物,写出了人性的美与丑、光彩与灰暗,并且还触及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命运,这在
学位
小城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社会,承载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新世纪以来,一群有着小城生活的成长背景和文化基因,并在大城市居住的“70后”女作家将创作目光放置在了中国的小城社会,关注其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发展悖论:一方面它渴望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一方面,它又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革充满疑惧而徘徊不前。同时,“70后”女作家在对小城的现代化看法出现了矛盾点:一方面对其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异化景观和行为进行
学位
科幻是当代文学里罕见地主动承担起“天问”之责的文类。科幻能把读者带到时间尽头,又能把读者引向微观妙处,它对未来的思考代表着这个时代对宇宙的理解,代表对千年前先贤的“天问”做出了哪些回答和哪些延伸之问。一部分科幻作家在扮演现代文明预警者的角色。刘慈欣是目前中国新浪潮科幻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他笔下的人类未来还值得更细致地挖掘。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写作已经进入到了自觉对未来进行思想试验的阶段,在多篇作品中
学位
“赋题法”是乐府诗重要的创作方式。这种主要由齐梁沈约、谢朓、王融等人开创的创作手法有着较为固定的写作模式,在齐梁至晚唐的拟古乐府诗创作中得到充分展开,成为了中古诗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本文以朝代更迭为界点,分四章论述“赋题法”在齐梁至晚唐的拟古乐府诗创作中的曲折历程。  第一章分析“赋题法”创作方式的出现与基本模式。曹魏、晋、宋用“拟篇法”创作方式改造古题、自创新义,逐渐从文学层面密切了诗题与歌
学位
中唐音乐是唐代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是外来音乐亦即胡乐,与本土音乐交融的关键时期。经历安史之乱,胡乐在唐王朝的发展日益扩大,而华音则呈逐渐衰落之势。音乐发展形势与当时藩镇割据的政治形态恰相呼应,势必引起士人的忧虑与紧张,进而对这种形势作出反应。其中,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张籍、王建、张祜等人积极表达自己的音乐态度,并逐渐渗透进诗歌的写作中,在当时具有典型性并形成一定影响。其他如杜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