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突破——汪曾祺与沈从文比较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a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与汪曾祺这对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位举足轻重的作家。现代的文学研究者们大都把两人归并为一个流派---京派,这当然缘于二人现实中的师徒关系,更主要的是两位作家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都远离主流意识形态,自觉选择边缘性的创作立场;都表现对纯朴人性的讴歌等。然而,即使同一流派、同一时代的作家其风格也是千差万别的,更何况二人的创作高峰相隔几十年,而且人生经历、生活背景、个性气质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不能仅仅用“相似”、“继承”等来概括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在探寻二人承续性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差异性,从而显现二者之间一种继承与突破的关系。本文试图从二人的特殊关系出发来探寻二人在创作立场、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性,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二人的不同点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文章分三个层次进行探讨。  一、亦师亦友的文坛双子。沈从文是汪曾祺文学之路上的导师,二人更是生活中相互扶持、相知甚深的朋友、知己。汪曾祺从老师那里不仅汲取了文学创作的养分,更是感受到了恩师人格的魅力,这对他未来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二人在生活中又是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的朋友。从西南联大时期开始,沈从文对汪曾祺生活上的照顾以及一直以来的扶掖、鼓励,汪曾祺对于老师的转业等问题的理解,无不体现二人的相知之深。二人亦师亦友的关系必然使他们的创作呈现某些相似之处。  二、跨越时代的相似追求。沈从文是汪曾祺的业师,在创作上必然会对汪曾祺产生深远影响。汪曾祺在创作思想和风格等方面也必然对恩师有所继承。虽然处于不同创作年代,但二人的相似之处十分明显:二人都是把文学看得极为庄严的作家,都坚守着文学的审美独立性,并为此选择了与同时代主流疏远的边缘立场;二人均以强烈的人本精神从人性层面来抒写人生,以达到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各自的创作目的和理想。  三、一脉相承中包蕴着别样的姿容。汪曾祺继承了沈从文思想的精髓,但由于时代、环境不同以及个性差异,二者在相似中又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同样是表现“人性”,同样是抒写“爱”与“美”,但二人展现了不一样的图景:沈从文以“过去”的形式来寄托一个美丽而浪漫的梦,而这个梦又常因破碎而给人以孤独悲凉之感;汪曾祺以一种更宽大乐观的胸怀把握现世生活的美好,为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境地。而汪曾祺这种“和谐”审美理想的形成与他来自于家庭和个人经历中所受到的传统文化的熏染有着密切关系。
其他文献
在温室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添加剂处理的花生秸秆腐解产物对土壤pH、生物学性质以及花生苗期生长状况的影响。试验设置5%碱渣处理秸秆腐解产物配施化肥(A)、3%FeSO4处理
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对苏维埃报刊工作的任务的论述从政治论战转到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18年3月至1921年初,列宁在苏俄实施共产主义劳动公社试验,经济上大力推行六项改
成长困惑作为一个一以贯之的母题,在穆旦诗歌创作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述。本文以其创作时间为序,参照穆旦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的经历与创作,侧重外界社会压力和自我精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不像其他学科以侧重于理性分析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梁章钜,字闳中,福建福州人,是清中后期福建梁氏家族的一员。他是清朝嘉庆、道光时期的经世名臣,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文学家和金石学家。梁章钜一生著述甚丰,刊行书籍多达五十余
本文以“艾霞——阮玲玉——《新女性》”的连环关系为个案,以阮玲玉为中心,对1930年代的电影女明星现象展开研究,旨在揭示:在左翼文化和城市消费文化双重影响下,以阮玲玉为代表
趣味性是语言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对外汉语教材研究领域中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挖掘的课题。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趣味性的实质是学生是不是觉得课文有趣,但目前
无论是五四时期的“启蒙者”还是八十年代的“文化英雄”,知识分子的身份历来都受时代、政治、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的身份不仅受到上述等外在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从1985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开始,莫言发表了十一部长篇小说,和近百部中短篇小说。莫言用勤奋证明了他对文学创作
[目的]探讨不同城市住宅室内空气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湖南省5城市住宅室内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PM10、甲醛的检测,采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住宅室内空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