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鲈在长江口盐沼湿地亚生境栖息特征及基础食源差异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w62084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口盐沼湿地具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多变的环境条件和较高的生境异质性,为众多水生生物提供了关键的育幼、索饵和避敌场所,对于维持河口生物资源的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近些年来,由于滩涂围垦、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等人为活动的影响,长江口盐沼生境遭到了破坏,鱼类栖息特征发生了变化。本文以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江口盐沼湿地插网调查,运用生态位分析、种群特征分析、稳定同位素技术,系统研究了中国花鲈在长江口盐沼湿的栖息特征及其基础食源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花鲈在长江口不同亚生境中的栖息特征中国花鲈为长江口盐沼湿地优势种。在春季、夏季和秋季中国花鲈的空间生态位宽度逐渐减小。潮沟区、海三棱藨草植被区和光滩三种亚生境中的中国花鲈的时间生态位宽度依次减小。中国花鲈的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时间上表现为春季最多,秋季最少;空间上表现为在潮沟中最多,植被区次之,光滩最少。进入长江口盐沼湿地的中国花鲈以幼鱼为主,且集中在春季。潮沟区小规格个体所占比例较高,而光滩和海三棱藨草植被区大规格的个体所占比例高于潮沟。中国花鲈的平均摄食等级在潮沟亚生境表现出从春季到冬季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光滩亚生境表现出从春季到秋季逐渐增加大而到冬季骤减的趋势;在海三棱藨草亚生境表现为夏季最大,秋冬季逐渐减小。中国花鲈平均摄食等级在春、夏、秋季表现出海三棱藨草>潮沟>光滩;冬季较其他季节特殊,中国花鲈平均摄食等级表现出潮沟>海三棱藨草>光滩。推测大规格中国花鲈进入光滩亚生境可能是为了追捕大个体的猎物。2.中国花鲈在长江口三种亚生境的基础食源组成及其相对贡献九段沙盐沼湿地中国花鲈碳氮同位素在三种亚生境变化较大,中国花鲈的食源复杂。δ13C值随月份逐渐增加;δ15N在5月和6月逐渐增加,在7月骤减后继续增加。月平均δ13C和δ15N聚类分析表明7月份与其他月份相似性较小,九段沙盐沼湿地中国花鲈依据δ13C和δ15N可分为7月份与其他月份两大类。7月份的δ13C和δ15N与其他月份的差异的与这一月份食源POM贡献骤增和藻类的贡献骤减有关。推测可能是7月份径流量造成POM含量或者组成成分发生变化,进而造成中国花鲈7月份的食源发生明显变化。中国花鲈体长、体重与δ13C和δ15N值呈现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体长组可以划分为两个组即组Ⅰ和组Ⅱ:组Ⅰ的的体长范围为28~128 mm,组Ⅱ的体长范围为129~332 mm。组Ⅰ的δ13C值和δ15N值显著小于组Ⅱ(P<0.05),这两个规格的中国花鲈碳、氮稳定同位素发生明显变化。多源线性混合模型估算主要碳源对中国花鲈的碳源贡献结果显示三种亚生境各基础食源组成和贡献比例相似,POM和互花米草是三种亚生境主要碳源,其次是藻类,海三棱藨草和芦苇对中国花鲈碳源贡献较小。五种碳源对不同体长组中国花鲈的贡献率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随体长增大POM的贡献在减小,互花米草的贡献在增大,海三棱藨草、芦苇和藻类对中国花鲈的碳源贡献较小。POM和互花米草的基础食源贡献随月份增大。不同体长组基础食源贡献率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依据基础食源组成及贡献率的差异可以把不同体长的中国花鲈划分为两个组即组Ⅰ(129~332 mm)和组Ⅱ(29~332 mm),中国花鲈的基础食源在I(28~128mm)组和II(129~332 mm)组之间发生转变,即由POM为主(>70%)转变为以POM(50-66%)和互花米草(32-47%)为主。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裂腹鱼类是西藏鱼类的主要类群之一。本研究于2019年3月-5月和2019年9月-11月在怒江干流察瓦龙至那曲江段设置8个采样点,采集到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s)249尾、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185尾以及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
本研究以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schrenckii♂)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及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饲料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分别以鱼油、大豆油、亚麻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为脂肪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挑选300尾
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隶属于鲹科、鲳鲹属,为暖水性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已成为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然而养殖过程中过高饵料系数以及不断提高的鱼粉价格,导致了养殖成本的增加,以价格低廉和分布广泛的植物蛋白替代鱼粉是维持卵形鲳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有研究表明过多的植物蛋白替代时,会使饲料中缺乏牛磺酸,导致鱼类生长性能下降,抗氧化免疫能力降低等不良影响。因此,
怒江西藏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生境复杂,地理特征独特,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域孕育了独特的水生生物资源。裂腹鱼亚科鱼类是青藏高原主要鱼类,也是怒江西藏段鱼类的重要组成,且许多种是我国所特有。近年来,在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外来物种入侵等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怒江鱼类资源受到显著影响。热裸裂尻鱼、裸腹叶须鱼和怒江裂腹鱼这三种裂腹鱼是怒江西藏段重要鱼类,对其开展遗传学研究有助于了解遗传多样性和遗传
为探究低氧胁迫下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机体和分子响应,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氧浓度胁迫下的鳃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测定鲢肝脏和血清中的抗氧化酶活性;转录组测序分析低氧胁迫相关的信号通路及差异表达基因;并克隆了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GLUT1,分析其在不同氧浓度胁迫下的组织表达特征。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低氧胁迫对鲢的机体影响以及在不同氧浓度胁迫下鲢在生理生化和分子响应基
鰤诺卡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好氧菌,易引起鱼类尤其鲈形目发生“结节病”,近年来,鰤诺卡氏菌对广东省杂交鳢、大口黑鲈等鱼类危害越来越大,给水产养殖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目前,鱼源鰤诺卡氏菌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细菌分离鉴定、快速检测、组织病理和疫苗研制等,对鰤诺卡氏菌的流行特征以及致病机制等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通过开展不同来源鰤诺卡氏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基因型及毒力因子和耐药性的比较以及鰤诺卡氏菌对不
气单胞菌(Aeromonas)是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淡水、海水等环境中,是人、兽以及水产动物共患条件致病菌,可造成我国大量淡水鱼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主要调查2009-2018年分离的173株鱼源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分型与其致病力的相关性;并选取不同时间分离的、不同患病动物来源的、不同毒力基因型和不同致病力的5株维氏气单胞菌菌株,测定其主要生物学特性;探究维氏气单胞菌外膜蛋白ompAⅡ基
罗非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链球菌病等病害的暴发,我国罗非鱼养殖产业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探讨罗非鱼的抗病免疫机制具有重要意义。DEx D/H盒蛋白家族成员被发现可作为胞质传感器参与识别病毒核酸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而三结构域(Tripartite motif,TRIM)蛋白家族是重要的调节因子,可作为E3泛素连接酶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为了探究尼罗罗非鱼(Oreochr
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 HV-2)是一种能够感染金鱼和鲫鱼及鲫鱼变种的双链DNA病毒,该病毒病流行范围广,蔓延迅速,鲤疱疹病毒Ⅱ型引起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病也是我国重点监测的疫病,对我国的鲫鱼养殖业危害巨大,已成为鲫鱼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严重影响因素之一。研究鲤疱疹病毒的毒力基因对于鲤疱疹病毒的致病机理的研究以及弱毒疫苗的研制有着重要作用。本论文选取ORF57、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双链RNA病毒,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能够引起草鱼患上高度传染性草鱼出血病(grass carp haemorrhagic disease,GCHD),造成草鱼的大规模死亡,严重威胁了草鱼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基因Ⅱ型GCRV(GCRV-Ⅱ)是导致GCHD爆发的主要病原。疫苗防控是成功发展草鱼集约化养殖业和解决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