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游侠列传》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chengli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与《韩非子》《六韬》《汉书》《汉纪》等文献中游侠认识的不同,发现《史记·游侠列传》在游侠认识史上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游侠在先秦两汉时期乃至后代正统观念中始终扮演着法律纲常和社会稳定的破坏者角色,但司马迁更多从精神层面即侠所承载的内在“侠义”方面来定义“游侠”,弱化了其以私权违反法令、挑战公权的破坏性的一面,而更多强调游侠重义轻生、救人缓急的道德层面的美好特质,重塑游侠形象,使之成为美好道德的楷模。造成这种与其他诸子、正史游侠观点不同的原因,除了司马迁个人的游侠观和功名观思想的作用之外,还有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司马迁将游侠看作儒家仁义思想的可贵实践者,对游侠的改造也正是基于儒家所提倡之精神。
  本文从对“游侠”概念的考辨入手,对以往学界常产生混淆的《史记·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与其他文献中的游侠概念,以及与《史记》其他篇目中的“任侠”、传统研究之“墨侠”的区别进行辨析,从而对司马迁笔下的游侠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针对历史上《史记·游侠列传》中一些长期讨论的问题如“退处士而进奸雄”之辩、游侠与刺客之别、《游侠列传》体现的作者思想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司马迁寓于此篇的思想,包括司马迁的游侠观、功名观,及其对儒家思想的接受,这对我们深入认识司马迁及其《史记》有重要价值。
  第一章对游侠概念进行考辨。一方面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文献典籍中的游侠概念,包括“游侠”在字源学上的意义,以及先秦时期的《韩非子》《六韬》,两汉时期的《汉书》《汉纪》等文献中对游侠的认识;另一方面从《史记》出发,分析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对游侠内涵的定义,辨析“游侠”与其他篇中的“任侠”、传统研究中提到的“墨侠”的差异性,从而深刻认识司马迁所定义的游侠的特殊性。
  第二章具体分析《史记·游侠列传》中的材料组织问题。包括《游侠列传》记载的人物为何只取材于汉代而不取先秦,游侠与刺客的分传问题,篇首议论部分的问题,《游侠列传》三个主要人物写法的差异问题,从文本细读入手研究《游侠列传》。
  第三章主要阐述《游侠列传》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思想观念。包括司马迁的侠义观、司马迁立名于后世的功名观,以及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观照整部《史记》。
  结语部分总结文章内容,并探讨《史记·游侠列传》对后世的影响。《史记》中高扬的游侠精神不仅对后代的民间通俗文学尤其是侠义小说中游侠形象的品质塑造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还为我们的民族文化保存了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血性力量,这也正是《史记·游侠列传》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其他文献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风俗小说家之一。以纽约上流社会为题材的“老纽约”小说是其代表作。虽然今日的美国评论界将她纳入经典作家的行列,但华顿生前却因女性身份遭遇了极大歧视,并长期处于困境中。她在“老纽约”小说中同样注意书写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女性困境。从此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对“老纽约”小说中女性困境的讨论可进一步深入。本文选取华顿最负盛名的两部小说《欢乐之家》和《纯真年代》为主要研究对象,
学位
视觉隐喻是视觉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隐喻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并与视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之前的隐喻研究集中在语言、修辞领域并以文字为载体,以相似性为基础,具有逻辑性和直接性,而视觉隐喻以图像为载体,形成从本源领域到目标领域的映射关系,将深刻的意味隐藏在形式之后。我们研究视觉隐喻,旨在重新唤回人们被日益增多的图像所麻痹的人文精神,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论文将范围集中在艺术界,以艺术作品为例
学位
自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卧游后,这一概念成为画论的范畴,但随着卧游在诗文、绘画中的弥漫,逐渐演变成为中国自然审美的范畴,成为中国古代一直流行的自然审美范畴;同样,如画在18世纪后期,由吉尔平等人将其从一个日常用语转变为一个美学范畴,而后经过奈特、普莱斯等人发展,成为西方美学中关于自然审美的范畴。卧游与如画两者都强调借助绘画来欣赏自然,这为卧游与如画的比较提供了平台。由此,将卧游与如画放在一起
学位
先秦时期礼乐文化与器乐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器乐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且二者的演变发展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及社会思想紧密相关,并影响着早期的文学形态。各类论著虽然对先秦礼乐文化以及考古乐器的发现做了大量的考证与研究,但对于琴瑟二器及其所涉礼乐与文学的具体情况仍处于较为模糊的阶段,缺乏专门的整理研究。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将琴瑟的讨论限定在先秦两汉时代,主要解决下述几个问题
学位
在崇祯本、张竹坡本之后,文龙的评点是《金瓶梅》评点研究又一重要资料。文龙评点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视角,其评点理念体现在独具冷眼、准情度理、书为我化等几个重点术语里。这些评点术语既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又带有较为独特的审美眼光,其以读者为核心的评点思想可与西方接受美学形成跨时空对接、对话。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为五章。  引言重在通过梳理文龙评点的发现、收录及重要研究情况,指出对文龙评点术语
学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的幽冥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由先秦时期模糊不定的“黄泉”“幽都”转到汉魏时期的“泰山”,传统的幽冥观念初步形成,但此时的幽冥世界尚处于单纯的模仿现实的阶段。东晋佛教兴起,地狱观念植入,“泰山”从传统的幽冥地府转变成为佛教的“地狱”,而后随着佛教势力的进一步扩大,“地狱”之说开始超脱对“泰山”的依赖,不仅以佛为“地狱”之主,以“泰山府君”次之,更逐渐将泰山纳入“十殿”体系,使
学位
唐代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历来的园林学者对这一时期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唐代园林上承魏晋六朝园林的富丽豪阔、以自然山水为主要载体的园林风格,下启宋明园林的文人化、写意化、高度艺术化的审美倾向,是一个重要的转型与过渡期。与六朝园林相比,唐代园林在数量上大为增加,分布地域更为广阔;类别上基本形成后世所称的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包括贵族园林与文人园林)、寺观园林和公共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在中唐以后
学位
宗白华的美学首先是一种生命的美学,“生生而条理”的生命节奏是其本体,阴阳二气是生命节奏之根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是其底色。它将“生命”作为审美的第一要义,“生命”是宇宙自然之全体生命,天然地包含着生态整体意识。宗白华发掘出“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节奏”这一思想内核,然后圆融地将宇宙自然、艺术和人生连接贯通,以“同情”的方式将个体的生命情感与自然的运动节奏进行融合,并主要借助艺术这一丰富
学位
作为当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热点理论,“中国故事”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可以说正是相关文艺实践的繁荣推动了“中国故事”理论话语和批评实践的产生、发展与繁荣。本文从这一新兴理论的文艺实践、理论话语以及批评实践三个方面对“何谓中国故事”这一基础性问题做出回答,最终回归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现实落脚点上对其讲述目的与标准进行强调,同时,本文还尝试对“中国故事何以中国”以及“文艺向何处去”等更
学位
戴震是清代乾嘉学派的领袖之一,在清代学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小学、考据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自成一家的义理阐释,几百年来备受学界瞩目,得到了深入而全面的挖掘。然而,戴震的《诗经》学由于某些原因,一直鲜为世人所知,其相关研究尚不完备。本文即以此为主题,基于相关文献资料,试图通过《诗经》学这一小切口,管窥戴震经学乃至学术研究之一斑,以至于更科学地界定其《诗经》研究成果的价值。  本文由绪论及三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