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性历史建筑保护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中美对比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sda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数目巨大的不可移动文物当中的一类,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一直是我国文物保护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建筑保护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少成果,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面对高速发展下大量性历史建筑的迅速消失,如何发动及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参与到历史建筑保护之中来,并不仅仅是设计或者规划层面的问题。参考国外经验,建立一个体系完整逻辑清晰的公众参与体制是一个实际的选择。  本文重点研究我国与美国在大量性历史建筑保护中公众参与部分的差异,并最终提出如何在现行保护机制之上,在大量性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中,初步建立符合国情的、我国特有的公众参与体系。  第一章主要介绍大量性建筑及公众参与体制的定义,以及美国历史建筑与我国大量性建筑间存在的共同性。通过比较指出美国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公众参与体系对于我国大量性历史建筑具备一定适应性。  第二至五章从四个方面对中美历史建筑保护中公众参与的部分进行了比较,分别是总体纲领,历史建筑认定,历史建筑改造及历史建筑保护。通过对两国现行保护制度的分析及梳理整合,指出两国现行制度对待公众参与的区别,以及各自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取得的成果与不足。最后得出我国可以通过建立公众参与体制来弥补现行保护体制不足的结论。  第六章提出基于国情考虑如何建设我国大量性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分别从以公众利益为核心,以公众参与为主导,和以政府协助为辅助三个角度,叙述了在现有保护体系下如何加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其他文献
人口进入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1999年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个形势就显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我国因为人口基数过大,所以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严
在我国,有这样一些的古建筑,它们经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曾经多次倒塌和被毁,但不久后人们就会重建它们,并不断进行维修和保护。这些建筑至今依保存完好,似乎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本
论文从建筑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量化分析的层面,将空间句法中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地归纳和疏理,进而以“可见性分析”、“组构分析”以及“空间可理解性分析”这三个基本原
学位
近十几年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处于空前高速发展时期,城市中商品住宅的开发和建设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展开。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高层住宅建筑在节约用地、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人们的需求已从物质生活发展到人的精神需求层面,人居环境已成为目前的焦点问题。在住区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居住区户外活
本文以大舍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实践和设计手法为例,展开对空间关系原型建筑实践的研究。总结了相关理论文献的研究基础和建筑界对大舍实践的感性评价。从现代建筑类型学的角度,理
在研究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就是遗失建筑过多。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年代久远的建筑没有留下确切的资料和直观的形象,只剩下近乎废墟的遗址。秦汉代以前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很难用“经济”、“实用”、“美观”等有限的标准来审视当今时代的建筑,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注重建筑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而非物质满
随着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西南地区城市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空间发展将面临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城市空间外部扩展的需求与西南山地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