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说,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的核心任务。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的农村户籍人口是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居城市,但是无论城市居民还是他们本身都不认为他们归属于城市社会。他们市民化水平较差,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逐渐成为城市的“边缘人”。但是这些研究结论主要是针对远距离迁移的异地城镇化农民工而言。由于中小城镇的崛起,近几年我国有大量农村人口出现就近城镇化行为,由于迁移距离较短,他们的市民化状况与异地城镇化农民工可能存在差异,但是目前缺乏此类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农村教育落后,农村学生大量进入城市择校就读,就读城市多为户籍所在地县、区的城市,家长在城市一边照顾孩子起居一边工作,也是一种就近城镇化行为。本研究问卷调查了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407个户口在农村、而在城市居住,且有子女在安定区城区择校就读的受访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学生入城就读动因,受访者的市民化水平,受访者城市定居意愿,受访者子女入城就读对自身家庭和农村周边家庭在城镇化方面的影响。受访者市民化水平是研究重点,通过就业与生计、生活方式、社会融合三个方面反映市民化水平。研究表明,农村户籍学生入城就读的主要动因是城乡教育差距,另有部分学生是因为父母早已在城市打工,为了方便照顾同时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入城就读。生计方式方面,受访者大多已由农业转化为非农业,但是有一半左右受访者在农村家里仍保留耕地,呈现半工半农状态。生活方式方面,受访者家庭的生活食材主要从农村老家带来,与农村居民的自给方式一般无二,与城市居民有所差异;受访者很少去饭馆吃饭,依旧保持农村居民节俭的习惯;但是受访者经常洗澡和用手机上网,这些生活习惯已经向城市居民转化。社会融合方面,绝大部分受访者在城市交往比较频繁,且对城市有归属感并能适应城市生活,其社会融合程度较高;但是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心理上仍不能摆脱自己的农民身份。绝大部分的受访者愿意在城市定居,主要是因为城市具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医疗条件和便利的交通购物服务。子女入城就读,对自身家庭其他成员的工作生活地影响不大但是影响了大量农村周边家庭,让他们的孩子也入城就读,进而促进了农村户籍人口的就近城镇化。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受访者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入城居住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以非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受访者,其市民化水平更高。但是,家里是否仍从事农业生产这一因素对市民化水平影响。本研究表明,入城就读推动了就近城镇化。相对流入大城市的远距离城镇化,就近城镇化是更“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因兼营农业,农村户籍人口在城市生活经济压力较小,由于相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等,他们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这种就近城镇化行为与农村学生入城就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大量农村学生入城就读可能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促进了农村户籍人口就近城镇化。就近城镇化避免了大量的农村户籍人口流入中东部大城市,成为又一批“半城镇化”或“虚城镇化”的“受害者”,并同时防止了大城市人口膨胀造成的一系列城市病。就近城镇化是一条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途径。论文最后提出了鼓励就近城镇化,减少农村户籍学生入城就读障碍,入城农民积累自身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