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强毅谦谨”思想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曾国藩一生得力之所在,“强毅谦谨”是其德性工夫论与实践哲学的总结。曾国藩在一生的治学、治家、治官、治军中,秉承程朱理学,博采禹墨之勤、管韩之严、老庄之虚静,形成了前期偏刚毅,后期重谦谨,兼收阴阳的融合思想。这一思想以中庸为方法,以体用为理路,形成以强毅为体,谦谨为用的理论体系。
  “强毅谦谨”兼蓄“勤、敬、刚、恒、诚、恕、静、慎、悔、俭、廉”等思想内涵,在人生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直到咸丰八年(1858年)以后,曾国藩逐渐形成刚柔相济的德性修养理论,并在晚年加以丰富与完善,实现了对传统儒学修身工夫的超越。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曾氏“强毅谦谨”思想进行探究。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曾国藩的“强毅谦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探讨该思想形成的学术渊源与时代背景,以曾国藩少年期、中年期、盛年期、晚年期四个时期为时间轴对“强毅谦谨”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与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曾国藩“强毅谦谨”思想的内涵。从“勤、敬、刚、恒、诚、恕、静、慎、悔、俭、廉”等相关思想切入,探究“强毅谨谦”思想的内在意蕴,将“强毅谨谦”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研究其内在逻辑,并从中庸观、工夫论以及其思想与诸子百家学说关系的视角评述其“强毅谨谦”的思想特点。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曾国藩“强毅谦谨”思想在其人生中的落实与体现。从治身、治家的个人层面与治官、治军的社会层面入手,通过“强毅谦谨”思想的应用的实际事例,探讨其“强毅谦谨”思想的实践性。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曾国藩“强毅谦谨”思想的影响与现代价值。着重分析其思想对晚清与近代的影响,并通过对“曾国藩热”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梳理,探寻曾国藩“强毅谦谨”思想对个体修身与社会治理的现代价值。
其他文献
责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生活因为有了责任才有了道德的根基。古往今来,责任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履行职责义务意义上的,二是承担后果过失意义上的。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系统研究后者意义上的责任的哲人,他虽然没有提出过责任的概念,却从行为的自愿性入手,回答了“人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为自身行为负责”的问题,构建了他的责任理论。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探究亚氏的责任理论:首先,在现代责任理论研究的视野下,梳理责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执政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共享发展”被提升为党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确定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和认知域。共享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多样性、带动产业规模扩张、推进开拓国际市场等,具有积极的伦理意蕴。但由于共享过程中容易产生产权与享权的分界不清晰、人格不平等以及与传
学位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精辟有力。它鲜明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契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萃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荟萃世界有益文明成果,彰显时代精神。它阐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社会主义导引“深化改革”,以德促法推进“依法治国”,严以修德加强“从严治党”,敦风化俗育圆梦新人的战略意蕴。它明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紧扣时度效抓好教育宣传,紧扣入法入规抓好落实,融
学位
习近平的改革思想是在4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体系中的最新组成部分。从理论角度,习近平改革思想根本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变革理论,主要来源于列宁晚年的改革思想,直接来源于邓小平以后的改革思想。从现实角度,它以国内外环境背景为主要依据,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后的艰巨任务和复杂矛盾,成为了改革的主攻方向。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方法
学位
《真诰》的末世论是东晋中期江东寒门士人许谧、许翙及许氏的灵媒杨羲在建设上清道流时提出的理论,这套理论主要探讨了天地的灾变、救济的手段、旧世界的毁灭以及新世界的重生。该理论的创造者是杨、许集团。杨羲所寄身的许氏家族是寒门武人世家,早期接触天师道与帛家道。杨、许集团试图利用宗教勾勒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在这个新世界中,门阀大族及其所崇奉的天师道将不再高高在上。想要建立新的秩序,就必须否定旧世界的秩序,因
学位
牟宗三作为海外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受到学术界的诸多关注与讨论,由此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也已然汗牛充栋。学界对牟宗三思想脉络的梳理不仅覆盖熊十力、唐君毅等一众新儒家学者,更延伸到西方哲学界的康德、胡塞尔等人。这也从一侧面展示了牟宗三思想之精深宏大,博采众长。  康德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式体系,自从其传入我国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一众专注于诠释康德哲学本身的学者之中,牟宗三
学位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物质文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成就。特别是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发展日新月异,加速了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的步伐,使人们愈发重视精神文明。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信息、思想传播,另一方面又滋生纷繁复杂的乱象,其中,“道德绑架”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引人注目。从最终的表达效果看,“道德绑架”往往对“道德与法律”、“社会与个体”、“现实和愿景”等产生
学位
动物道德权利概念是生态伦理学在面对生态危机过程中重新审视动物与人的关系而产生的。对其逻辑可能性的证明是在厘清“道德权利”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以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冲撞和融合过程为切入点来进行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中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动物仅仅是人类的工具,人可以随意对待动物和自然,这对西方传统伦理思想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界定影响深远。而康德随后又提出了“人是目的”这一命题,
孟子的“命”思想是其理论体系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儒家“天命”学说承前启后的关键点。现代社会发挥孟子“命”思想中的积极价值,使之与当下的生活和实践相融合,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  在此前提下,本文结合前辈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对孟子的“命”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探究。全文内容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部分,对孟子“命”思想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
学位
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对于人心、对于时代的关切与反省中蕴含着丰富的治疗学智慧。老子《道德经》的治疗学理路是从“知病”、“治病”、“去病”到“无病”而展开。自我之骄奢、人际之冲突、世间之决裂即为“病状”之显现。自然生命的失真、心知骄奢的定执、意识形态的对立才是引发世道人心衰颓之“病因”。故其以少私寡欲、知足知辱、虚静无为等工夫对其治疗。老子《道德经》认为通过“无”之治疗,生命意义即可得到贞定、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