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为专业能动者的角色重构研究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能动的因素,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应有之义与根本条件。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教师作为能动主体,是影响个人专业发展的根本,而教师如何发展又受其所在学校教育教学及专业发展环境的影响。研究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旨趣,使教师以角色重构成为在各种专业发展活动获得专业发展的发展者。研究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具体运用了参与观察、深度交谈、实物分析,以及“深描”与“解释”的研究方法。导论部分为“教师专业能动者角色重构的论题浮现与研究设计”。本章基于教师教学与发展的现实扫描,进行角色、教师角色、教师发展路径相关文献梳理。在对专业发展中教师角色反思的基础上,选取“结构化”理论分析视角,深化对教师的角色理解,生成以教师专业能动者的角色重构破解教学与发展困境这一论题。接着,从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对象与效度等方面呈现了研究设计及研究的可行性。第一章为“教师专业能动者角色重构的立论逻辑”。本章旨在从理论层面捋顺教师专业能动者角色重构的逻辑理路。以“结构化”理论为分析工具,基于教育学学科立场,对学校进行“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的区分。教师作为一般能动者,因“不良结构”对其行动的“媒介”作用,而未能摆脱“不良结构”对个人教学与专业发展的制约。因此,教师需要以角色重构成为能够克服“结构性”制约的专业能动者,走出教学与发展困局。对一般能动者与专业能动者及其行动特征进行比较,在理论层面理顺了教师从一般能动者到专业能动者的角色重构逻辑理路。第二章为“专业能动者教师的角色意蕴”。区别于一般能动者的是,专业能动者是能够走出“不良结构”制约的一类教师。本章基于教育学学科立场,对专业能动者教师的角色形象进行了理论建构。具体从专业职责与规范的认识和履行,胜任教学发展所需要的教学素养,以及“专业权力”与“教学自主”三方面阐释了专业能动者教师的角色意蕴。第三章为“教师成为专业能动者的起点审视”。本章回到实践层面,以(第二章)理论建构的专业能动者角色“应然”形象为“标准”,对案例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实然”角色做出判断,确定教师成为专业能动者的实践起点。结果表明:其一,教师在专业职责与规范守护方面是固守平庸的工具人。其二,基于教学发展的视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按部就班的教书人,不具有胜任教学发展所要求的教学素养。其三,从专业权力与教学自主来看,案例学校教师是身陷“弱者困境”的“‘弱’权力者”,不具有真正的教学自主。总体上,案例学校教师所扮演“实然”角色与专业能动者教师“应然”形象存在较大的差距。第四章为“教师成为专业能动者的受限归因”。本章由“表”及“里”,解释了案例学校教师以角色重构成为专业能动者的受限原因。表象上,教师在教育教学与专业发展活动中的投入不足,限制了个人成为专业能动者的角色建构。于深层次,从教师作为“能动主体”来看,教师因为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体认不深而遮蔽了对教学意义的追寻。教师的教学愿景不高而弱化了自我提升的内驱动力。教师对专业发展本身的认识不足卸掉了优化学校环境的责任与意识。教师对学校环境的不良感受不利于其在教学中的深度投入。教师在行动上表现出疲于奔命、自我设限、自闭退守与消极失落,难以支持他们成为专业能动者。从“结构”层面分析,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匮乏,教师发展制度与平台建设不健全,“行政主导、专业依附”的权力运行逻辑,资源分配中的公正性不足,以及当下盛行的工具理性文化,“表现”与“留痕”风气,均不利于教师成为专业能动者。第五章为“教师成为专业能动者的实践进路”。本章紧扣教师成为专业能动者的受限原因,提出了教师成为专业能动者的实践路径。在教育教学与专业发展活动中的深度投入是教师以角色重构成为专业能动者的基本前提,需要教师、学校、以及教师发展“外部支持”几方面有机合作。一是,教师充分发挥能动能力,以认知发展激活“换一种方式”行事的良善动机,以专业精神提升支持“认知”向实践的转化,在实践中增强“做事”能力,在“成事”体验中获得自我及他者的认同,使“换一种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行动趋于“常态化”。二是,优化学校“结构”。具体需要借助于学校制度与教师发展平台建设、积极文化环境的营造、领导与管理方式的调整,来支持教师角色重构。三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切实解决好教师收入低、晋升难等问题,极大地帮助教师摆脱物质困境。教师教育机构提升“供给侧”服务质量,优化教师培训。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提升督导及教科研指导职能,扼制“形式”与“留痕”风气。国家层面适度增大对薄弱学校“‘种子’教师”的输入力度。最后一章“余论”对整个研究进行了反思。首先强调了专业能动者教师作为“发展者”与“发展结果”的双重涵义。进而,从教师的自我解放与职业幸福感获得、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推进、学校“结构”的优化与再建几方面再次反思了教师专业能动者角色建构的意义。最后提出,将薄弱学校的“专业化”作为教师发展研究的重要论题。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国际关系中,人们对二元冲突和复杂的多方争端之间的差异重新产生了兴趣(Vasquez和Valeriano,2010;Valeriano和Vasquez,2010)。冲突经济学的文献主要关注一些传统的实际变量如联盟、边界争端和敌对方等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然而,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进口的变化,进口可能会由于进出口双方的冲突或政治偏好差异而减少。除了少数几个值得注意的例外(Davis、F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学校办学质量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对学校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当前小学学校总体办学质量还有待提高,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仍然突出。小学面临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巨大压力,为求生存,学校不断探索办学质量的提升路径。论文从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和质量管理入手,在对国内外有关文献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质量标准理念的分析,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学位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革命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的重大理论突破。科学回答了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长远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诉求。并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新范式、新概念、新要求,形成了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时代特征鲜明的关于党的新闻舆
学位
1948年11月,(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在沈阳办学招生。同期,东北局要求整合东北当地高校资源开展正规化办学,遂该校与东北大学、长白师范学院、哈尔滨大学、沈阳私立辽东学院等院校整合,并于1949年9月正式更名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通过考证该校专业课师资可知,初创时期的(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东北地方师资占比达58.8%,延安师资仅占17.6%。因此,(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实际是延安力量与东北当地力量交融形成
学位
张量Z-特征值的定位(分布、估计和计算)在偶次齐次多元多项式的正定性判定、时滞多项式系统的渐近稳定性判定、张量的最佳秩一逼近、多体纯态量子纠缠的几何度量等来源于谱超图理论、系统控制理论、自动控制、信号处理、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和图像处理、数据分析、高阶统计和量子力学等领域的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学位论文研究了张量Z-特征值的定位及其应用问题,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张量Z-特征值的Gersg
学位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Spreng.)R.M.King et H.Rob.)是我国西南部主要的入侵植物之一,对入侵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生态危害。近年来,本课题组从紫茎泽兰的叶斑及其周围环境中分离得到了大量亚隔孢壳科(Didymellaceae)真菌。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来源亚隔孢壳科真菌的物种组成和分布,测试了不同系统发育地位的亚隔孢壳科菌株对紫茎泽兰和本地植物的致病力
学位
2020年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为全球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打破“扶贫—脱贫—返贫”的恶性循环,中国政府始终保持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视。中国的脱贫人口受地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地域性集中分布的态势。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民族地区发展滞后问题等相互交织导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位于中国南方喀斯特核心区域的贵州曾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
学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亟需提升全体人民的收入水平,着力缩小收入差距,这内涵了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要求。劳动收入份额是指总产出中分配给劳动者群体的比例。按照初次收入分配的主体划分,总产出被分配给政府、企业和劳动力,其中,政府分配的比例一般保持稳定,劳动收入份额和资本收入份额反向变动。资本收入份额被资本家或企
学位
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对于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和稳定社会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历了农工商联合经营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阶段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阶段。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其他产业的交叉与融合,并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使“单薄”的农业变得“丰厚”,逐渐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从国外实践来看,农村产业的发展在不同历史背景、不同自然条件下呈现出不
学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化学类污染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针对食品和环境中化学类污染物多溴联苯醚/除草剂存在的三大技术难题“基质效应”、“痕量水平”和“环境不友好”,亟需选择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构建功能化的吸附材料,使其具有净化样品中基质和高选择性富集目标污染物的双重作用,从而实现方法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共价有机框架(COF)和微孔有机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