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1959年Prinzmetal等人观察到一种静息状态下发病并造成心电图一过性ST段抬高的心绞痛,后来被证实为“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VAP)”,即典型的冠脉痉挛性心绞痛。冠脉痉挛是指心外膜下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自发或者在某些诱因下发生的可逆的完全的或不完全的闭塞,从而造成痉挛血管供血区域的血流中断,引起心肌缺血,心电图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或压低的表现以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1959年Prinzmetal等人观察到一种静息状态下发病并造成心电图一过性ST段抬高的心绞痛,后来被证实为“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VAP)”,即典型的冠脉痉挛性心绞痛。冠脉痉挛是指心外膜下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自发或者在某些诱因下发生的可逆的完全的或不完全的闭塞,从而造成痉挛血管供血区域的血流中断,引起心肌缺血,心电图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或压低的表现以及心绞痛的症状。由于冠脉痉挛的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均存在差异,冠脉痉挛引起的症状也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VAP、非典型的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猝死、心律失常、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统称为冠脉痉挛综合征(Coronary Artery Spasm Syndrome,CASS)。冠脉痉挛也是导致非阻塞性冠脉病变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 obstructive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MINOCA)的首要原因,约占38%。目前冠脉痉挛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但是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冠脉痉挛的发作具有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测性,因冠脉痉挛致心肌梗死发生后仍会再发VAP,给患者造成恐慌,影响生活质量。梗死后心绞痛(Postinfarction Angina,PIA)是指在发生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再发心绞痛症状。PIA的出现往往预示着较差的临床预后,提示可能出现再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目的回顾性分析发生因冠脉痉挛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冠脉痉挛致心肌梗死后1月内再发VAP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为降低该现象的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变异型心绞痛课题组”1980年6月-2022年1月收集到的共计459例发生冠脉痉挛心绞痛患者中筛选出因冠脉痉挛致心肌梗死患者45例。收集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病程、症状发作时持续时间、冠脉病变情况、痉挛靶血管分布情况、心肌梗死部位、支架植入史以及再发VAP组患者首次发生VAP距心肌梗死发作时间、再发VAP部位、再发VAP时症状的临床分型等资料。根据AMI后是否再发VAP将患者分为两组:再发VAP组(16例)和未再发VAP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冠脉痉挛的发生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冠脉痉挛致心肌梗死后1月内再发VAP的影响因素。结果一、单因素分析1.冠脉痉挛致AMI发生率及AMI后1月内再发VAP发生率在459例冠脉痉挛患者中发生AMI患者45例,发生率为9.8%。其中16例在发生AMI后1个月内再发变异型心绞痛,发生率为35.6%。2.一般临床资料对比与未发生VAP组相比,再发VAP组吸烟比例更高(93.8%vs.55.2%,P<0.05)。性别、年龄、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在两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3.发病情况对比再发VAP组与未发VAP组相比,发病形式、冠脉病变程度、病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痉挛血管支数、痉挛血管部位、心肌梗死部位、症状发作时持续时间及症状发作时是否伴发心律失常在两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情况两组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植入支架治疗即支架植入史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再发VAP组再次发病情况16例患者再发心绞痛时间最早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第1天,最晚在第21天,其中7例(43.75%)患者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第2天;15例(93.8%)患者心绞痛再发部位为原心肌梗死部位;症状再发时其临床分型15例(87.5%)为普通型。二、多因素分析吸烟史、发作形式为单纯变异型以及病程>1个月是冠脉痉挛致AMI后1月内再发VAP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比值比(OR)分别为11.628(95%CI=1.035-130.586,P=0.047)、9.427(95%CI=1.280-69.434,P=0.028)、10.375(95%CI=1.373-78.380,P=0.023)。结论冠脉痉挛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9.8%,急性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再发VAP的发生率为35.6%。冠脉痉挛致心肌梗死后再发VAP的发生时间在心肌梗死后1-21天,发作部位多为原心肌梗死部位,临床分型多为普通型。吸烟、发作形式为单纯变异型以及病程>1个月为冠脉痉挛致心肌梗死后再发VAP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类社会越来越关注绿色环保问题,而CO2浓度剧增,使温室效应等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因此,CO2的固定和利用问题成为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从低碳的角度来看,降低CO2排放量的一个基本策略是对其资源化利用,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学品。丙烯酸及其附属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而活化不饱和烃与CO2反应合成丙烯酸及其附属产品是可行的合理利用CO2的方式,但CO2的稳定性给它作为合成原料的利用带来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重要方式。THA的手术方式多样,哪种入路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临床疗效,一直是争论的热点。后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需离断外旋肌群,导致关节稳定性降低,容易后脱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快速发展,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主要影响肺实质和外周气道,进而导致肺功能进行性和不可逆性下降的肺部疾病。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是COPD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诊断和干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需差距逐渐扩大。在能源稀缺的整个大环境下,煤层气与合成氨生产企业更需要对气体进行科学有效的回收再利用。煤层气(CBM)是一种洁净且优质的能源,其中甲烷含量少且杂质成分较多,因此急需解决甲烷提纯净化的难题,从而提高它的利用价值;合成氨尾气分离后的氢气及氮气能够继续用作合成氨的原料,从而节约资源,并增加产量。由于传统的分离技术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仍需要研究和开发新
背景:对烷氧基酚类化合物(p-Ao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的重要结构单元,同时也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及医药中间体,因此,合成该类化合物的研究是有机化学及药物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芳烃中存在着多个化学属性接近的C-H键,以芳基烷基醚为起始物的基于分步合成策略的传统合成方法,往往存在着区域选择性反应不高、合成步骤繁琐、产率低下等一系列缺点。近年来,虽然C-H羟基化反应被广
背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需要用到深低温停循环(DHCA),而在停循环期为了保护脑组织,灌注医师会对大脑进行选择性脑灌注,但过低的流量会引起灌注不足,过高的流量可造成奢灌性脑水肿,故找到适宜的脑灌注流量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观察不同流量顺行选择性脑灌注(ASCP)对人工心肺转流体外循环(CPB)DHCA下Stanford A型夹层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新乡医学
我国煤层气年产量呈逐步增长趋势,且产量巨大,低浓度煤层气通常直接排空或燃烧后排空,造成资源浪费,且影响生态环境。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应该对低浓度煤层气中的CH4进行回收利用。煤层气中主要成分是CH4和N2,因此,提纯煤层气中甲烷的重点工作就是分离CH4/N2。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吸收-吸附所用浆液为ZIF-8-乙二醇/水体系,将CH4/N2溶解于ZIF-8浆液的过程看作拟吸附过程。基于单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正逐步在能源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电解水制氢,被视为一种可以持续大量生产高纯度氢气的清洁制氢技术,同时,也可作为一种途径来解决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能源的储能问题。在电解水装置中,位于阴阳极上的催化材料可有效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但目前活性最高的贵金属类催化剂价格昂贵,不适用于规模化的开发应用,因此,探寻可适用于电解水反应的廉价、稳定、高效的催化材料对于电解水技术
煤化工、火力发电以及炼化工业产生的烟气中常含有大量固体颗粒物,不仅会在设备内沉积,影响生产安全,还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受到国家严格管控。本文以净化煤化工工艺气中的飞灰颗粒物为背景,对环流水洗塔内的气泡扩散和分布规律以及文丘里-环流组合装置的除尘净化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采用电导探针法对环流塔内的气泡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工艺条件(气速、液量)下塔内气液相的分散效果及流场的均匀性。研究结果表
背景肥胖对人类健康危害巨大。防治肥胖,成为人类保卫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肥胖常伴随脂肪组织内低级别慢性炎症的发生,从而导致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脂肪组织功能障碍导致血清游离脂肪酸异常升高,过量游离脂肪酸通过干扰胰岛素信号产生胰岛素抵抗。因此,有效调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是控制肥胖进程的潜在手段。肝细胞分泌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在天然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