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007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兰西被公认为首先是一个“领导权理论家”。领导权在葛兰西政治哲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代表着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贡献。本论文系统的考察了葛兰西领导权的含义、哲学基础、理论体系、实践意义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构建一个葛兰西意义上的完整的领导权理论。最后,本文阐释了葛兰西领导理论的当代效应,突出了当代欧洲“左派”理论家对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借用和吸收。本论文分为5章:
  第1章:对领导权概念的哲学考查。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直接出现领导权的概念,至多只是有潜在的领导权思想,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早期的一本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这本书中暗含的现代领导权的意义;列宁被葛兰西称作是“领导权的制定者和实现者”,列宁在《怎么办》和《两种策略》中的立论对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别也是明显的:列宁的领导权主要是指政治领导权,其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葛兰西用法中的关键词“文化”在列宁那里是没有位置的。因此,葛兰西是领导权的独创者而非继承者,他抓住了一个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长期忽视的领域——文化,并且给予它在自己思想中的中心地位。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文化思想;入狱前领导权概念的表达和发展;《狱中札记》中对领导权思想的系统表述。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结合他的新国家观阐述了三种类型的领导权思想。
  第2章:实践哲学与领导权。实践哲学是葛兰西赋予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特定称谓,是领导权理论的哲学基础。葛兰西把实践哲学规定为“实践的一元论”,批判了两种主要的错误倾向,尤其是以普列汉诺夫——布哈林为代表的正统趋向。葛兰西提出要重新认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这是“实践哲学的出发点”;葛兰西指出:要用健全的见识来取代常识,这实质上是一种“领导权的斗争”;实践哲学是“绝对的历史主义”,这种历史性就决定了任何超历史的普遍性真理都是不存在的。在福特制资本主义的历史情境下,葛兰西提出用领导权理论来补充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策略。
  第3章:领导权的理论体系。“下属阶级”是现存领导权的宰制对象,这个概念是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的补充,其新颖之处在于揭示了被压制阶级在历史和意识等方面的文化特性。“下属阶级”主要指农民阶级,主要表现形式是“南方问题”。在葛兰西看来:要给予农民的“自发性”运动以“有意识的领导权”;而知识分子是实施领导权的中介和保障。葛兰西区分了两类知识分子:传统的和有机的。知识分子是“上层建筑体系的公务员”,作为国家与群众之间的中介,担当着对群众的教育和启蒙作用;传播思想方式的知识分子通常要在一个机构中活动,这个机构就是政党——葛兰西称之为“现代君主”。现代君主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要素才能存在,现代君主的主要职能是“领导权的倡导者与组织者”。现代君主以实践哲学为基础,通过知识分子的中介去领导群众取得反领导权斗争的胜利。
  第4章:领导权的实践意义。葛兰西分析了“局势”并归纳为三种基本的力量关系。葛兰西否定经济危机的直接决定作用,把社会变革看作是所有因素发生“结合性波动”的产物;葛兰西引进了“消极革命”的概念,并把这个概念与“阵地战”等同,提倡把列宁在东方成功运用的“运动战”改为在西方切实可行的“阵地战”,实现一种战术上的转变。这种转变与东西方的巨大社会差异有关;不过这绝不意味着葛兰西要走“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和平道路”。因为在葛兰西那里:第一、“运动战”和“阵地战”只是同一场战争的两种形式,两者的区别是策略的而不是战略的;第二、“阵地站”并不意味着对权力的占有将是和平的议会式的。二战后意共领导人出于其政治目的而故意误读了葛兰西。
  第5章:领导权理论的当代效应。限于篇幅,本文选择了三个学派加以介绍:英国哲学家威廉斯首先把领导权理论引进到文化研究中。他把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改造成为把握文化动态过程的核心概念,并通过“三种文化”的模式说明了领导权的动态斗争过程;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对领导权进行了结构主义的改造,提出了“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理论来进一步说明国家的伦理教育功能;拉克劳和墨菲对领导权进行了谱系学考察,并且提出了“新领导权”的基本原理,目的是服务于新时代条件下“激进和多元民主”的社会主义规划。
其他文献
社会分工,作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早已引起了社会思想家们的关注。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马克思、涂尔干面对着现代性问题,对社会分工做了重新的思考,并从社会分工出发去思考现代社会。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章简单的对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做一下介绍。主要包括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这几个概念。通过对这几个概念的了解,能使我们深入到现代性问题,并对其反思。  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分析马克思和涂
学位
“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面对当时的社会危机以及形形色色的否定和解构“现代性”的思潮,吉登斯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上,别出心裁,采取从制度性维度对现代性进行分析,并将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分析紧密地连在一起,认为全球化是现代性的一种必然结果,是现代性的各种制度维度在全球蔓延的结果。本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诠释  在对“现代性”词源和内涵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吉登斯对
曼海姆生活的时代,社会危机与思想文化危机凸显,教会权威力量的垄断地位发生动摇,知识分子阶层独立意识开始形成。曼海姆认为要理解当前这一状态,就要从意识形态问题说起,意识形态问题实际上就是人们如何思考的方式问题。  曼海姆通过历史分析,将意识形态分为特定概念和总体概念,两者都是由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境决定的,总体概念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又发展成总体概念的特殊阐述和一般阐述。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思想的核心问
学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要以时间、地点为转移,强调他们的哲学既是理论又是方法,强调要把他们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过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和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决反对形形色色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最终取得了
宋代佛教译经绵延百年,所译佛经数量仅次于译事最盛的唐代。但是这些经典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而且其翻译质量也常常遭到批判。可在以往的研究中,一直缺少根据梵文原典与汉译佛经的对比实证所做的分析。而这正是本文的核心目的和重要内容。笔者通过以施护为代表的宋代译经僧所译的数部密教经典与梵文写本或校勘本做详细比对,整理出汉译的几个特点,大体归纳为省译、改译和释译。同时通过汉译在文本校勘和还原
学位
进化博弈理论已成为解释人类各种社会行为的有力学术工具。为了回应奎因对语言意义中约定的质疑,Dayid Lewis从进化动力学的角度,提出约定的存在可以归咎于某个种群的信号系统中进行博弈生成的一种稳固的平衡,并以此阐明了语言的进化机理,确立了语言约定理论。  本研究运用进化博弈理论特别是Dayid Lewis的约定论,解释了会话推理的进化生成。Lewis认为语言交流特别是会话中的约定对交流具有根本性
学位
STIT理论又被称为主事性的逻辑(the logic of agency),其将主事性刻画为一种连接行动者和事件的二元关系。如果将事件理解为客观对象运动或者变化的状态的话,那么可令α表示任意的行动者,A表示任意的语句,以使用不同的STIT算子(如DSTIT、ASTIT、PSTIT等)将主事性这一二元关系形式化为[αDSTIT:A](或者[αASTIT: A]或者[αPSTIT:A])以表示"α确定
学位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和文化批评思想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当代西方思想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不管是在早期的文学批评研究中,还是在后来的文化阐释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中,他都坚持绝对的历史主义理论立场及其阐释符码的优先性,试图在唯物史观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思想框架下来进行文本阐释和文化的研究与批判。  詹姆逊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术研究时,北
学位
精神生活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状况,它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主要是由一系列的情感、习俗、艺术、政治等等所组成。精神生活的质量一方面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组成精神生活的各种精神成分,尤其是具有稳定形式的成分,如政治制度等等的影响。这两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正因如此,通常过分简单地处理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将其看作是“直接式”的。事实上,精神生活与生
刘宗周在宋明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古今学者对之有较高评价。他作为开放的文本系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之展开研究,并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论著。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刘蕺山晚年“凡三易稿”而成的《人谱》的哲学思想。论文共七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在综述刘宗周哲学思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论以《人谱》为刘蕺山哲学思想研究切入点的原因和意义,并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拙文以为,《人谱》是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