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偏差行为是指人们偏离正常的网络生活而表现出来的违反网络道德、破坏网络规范的偏差行为。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为集中的群体,其网络偏差行为非常普遍,但学者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关注还不够,更缺乏相应的测评工具。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既扩充了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又有利于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尝试构建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心理结构模型,编制适用于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问卷,并以此问卷为测量工具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主要有两大研究任务:一个任务是编制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本文采用经典测量理论、结构方程模型等心理测量理论和统计技术来确保问卷具有较高的质量。另一任务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结果概述如下:(1)结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考察与分析,我们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理论构想。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分为4个维度:网络交往偏差行为、网络言语偏差行为、网络使用偏差行为和网络色情行为。(2)经典测量理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包含19个项目,共有4个因子,分别是网络交往偏差行为、网络言语偏差行为、网络使用偏差行为和网络色情行为,结果与提出的理论构想相符。(3)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0,各因子的α系数在0.76~0.86之间,重测信度为0.77,分半信度为0.83;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比较理想,表明此问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本问卷及其各因子与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量表总分的相关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标效度。综上所述,本问卷信度、效度较好,可以作为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有效测评工具。(4)差异检验表明:网络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和独生子女差异,男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显著多于女生,大三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明显多于大一、大二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和网龄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网络偏差行为。(5)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网络偏差行为、自我中心、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自我中心对网络偏差行为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又通过社会支持对网络偏差行为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即社会支持在自我中心对网络偏差行为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心理结构模型;(2)运用经典测量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技术编制了具有较高质量的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3)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