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北黄精属野生资源调查与不同栽培条件对黄精生长性能和品质影响

来源 :重庆三峡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swzjh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为我国常用的药食同源中药材。由于需求量增加和不规范的采挖,导致黄精属植物野生资源锐减。渝东北地区是黄精属植物适生区,但有关渝东北地区黄精属植物野生资源情况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较少。针对渝东北地区开展黄精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整理、收集、品种鉴定,以及人工栽培条件的研究,能更好地为渝东北地区黄精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论文对渝东北地区6个区县16个乡镇黄精属植物野生资源分布与移栽情况进行了调查,采集黄精属野生植物89株,对不同种黄精野生植株的根、叶和根状茎粉末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用薄层色谱进行了比较鉴定研究。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用野生湖北黄精和渝产多花黄精分别进行了盆钵移栽试验和大田小区栽培试验,研究不同人工栽培条件对黄精生长性能和品质的影响。资源调查发现,在渝东北地区6个区县存在黄精属野生植物,采集到的89株野生植株通过形态学鉴定为4个种,进一步形态学与显微结构观察和比较,参照《中国药用植物志》和《中国高等植物志》,4个不同种分别鉴定为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Delar.ex Redoute)、湖北黄精(Polygonatum zanlanscianense Pamp.)、卷叶黄精(Polygonatum cirrhifolium(Wall.)Royle)和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其中,湖北黄精野生储备量相对较大,其他种野生资源较少。野生湖北黄精盆钵移栽试验发现,与空白组相比,无机化肥、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均能显著提高黄精地上部分的生长,地下新生根状茎的增长率分别高7.37%、7.44%、12.27%,黄精多糖的含量分别高1.14%、1.91%、2.07%,差异显著(P<0.05),且生物有机肥对地下根状茎和黄精多糖的含量提高最明显(P<0.05)。砂粉土、轻黏土、砂壤土和中砂土4种不同土壤质地和5cm、10cm、15cm、20cm 4种不同栽培深度试验结果发现,10cm和15cm的栽培深度能显著提高黄精地上部分生长(P<0.05),地下新生根状茎的增长率分别高5.01%(砂粉土)、2.68%(轻黏土)、5.36%(砂壤土)、2.58%(中砂土),黄精多糖的含量分别高1.97%(砂粉土)、3.12%(砂壤土)、2.19%(中砂土),差异显著(P<0.05);轻黏土则在4个深度上黄精多糖的含量无差异(P>0.05)。渝产多花黄精大田小区试验发现,与空白组相比,无机化肥、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均能显著提高黄精地上部分的生长,地下新生根状茎的增长率分别高5.44%、6.84%、7.50%,黄精多糖的含量分别高0.77%、0.75%、0.93%,差异显著(P<0.05),且生物有机肥提高最明显(P<0.05)。5cm、10cm、15cm、20cm 4个不同栽培深度试验发现,10~15cm的栽培深度能显著提高黄精地上部分的生长,地下新生根状茎的增长率高6.11%,黄精多糖的含量提高0.73%,差异显著(P<0.05)。研究显示,渝东北调查地区存在不同品种的野生黄精属植物,以湖北黄精为主,但资源少。人工栽培可行,以砂壤土和砂粉土10~15cm栽培深度和施用生物有机肥对黄精生长和品质较好。研究结果将为渝东北地区黄精属植物的资源研究和黄精人工栽培提供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是推动建筑工程和岩土工程抗震技术发展的巨大动力。21世纪初,土木工程领域兴起了以韧性思想为核心的建筑抗震韧性设计理念,这一新的理念代表着建筑抗震领域未来新的发展方向,国内外学者对建筑抗震韧性的评估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估体系和方法。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在建筑抗震韧性评价中,对建筑场地的抗震韧性评价鲜有涉及,只是提出了应对地震次生灾害对建筑不利影响的措施,尚未对建
学位
框架柱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承受竖向荷载,还要抵抗地震引起的侧向力。框架柱受到填充墙的影响,其抗震性能有所折减。震害调查表明,当柱间砌筑半高填充墙时,由于墙体对框架柱的约束作用,会缩短框架柱的自由高度,增大柱的抗侧刚度,使未约束部分形成薄弱短柱,易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从而影响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因此对此类“短柱”进行加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学位
当江断裂既是巴颜喀拉块体南边界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震发震构造,又被认为是继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之后巴颜喀拉块体南边界带潜在强震危险区;同时也是甘孜-玉树断裂最西端与风火山断裂的转换连接构造。其强烈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在调节和吸收青藏高原内部变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工作条件所限,目前对当江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研究基础较差,致使我们无法合理评估其未来的强震危险性,以及对巴颜喀拉块体
学位
建筑为什么会震倒,这是一个百年难题。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假说或理论,但都难以经得起震害实践的检验。实际上,人们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时忽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比邻而居的那些建筑为什么不倒。本文从汶川地震震害现场选取代表性建筑—底商多层砌体,进行震害机理探讨。通过实际震害对比、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得到部分新的认识。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详细调查了极震区一栋五层底商砌体建筑(以下简称目标建筑),测绘了结构构
学位
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形变、质量迁移等变化可以由重力场反映出来,超导重力仪作为性能优秀的重力测量仪器,在地震监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超导原理完美应用的重力测量仪器,超导重力仪使用超导悬浮系统代替传统弹簧式重力仪中的机械弹簧,使其工作稳定性远超其他类型仪器,也正是由于此优点,超导重力仪在固体潮监测、水文水质地壳形变等方面广泛应用。本文旨在通过对超导重力仪中球形电容传感器的分析,了解其结构参
学位
行书起于日常书写,本是一种记录文字,在西晋时作为誊抄文件副本的专用书体,后来也用于尺牍书信,然而到了唐代它却作为一种纪念文字加入了书碑的行列,其始作俑者便是唐太宗。然而将太宗的传世碑刻《晋祠铭》、《温泉铭》与其手札《两度帖》相比不难看出太宗的手扎与碑刻采用的是同一种书写方式,即二王体系手札行书的书写方式。太宗虽然是第一个用行书书碑的书家,但是显然他并没有找到一种与石碑材质和形制相契合的书写方式,而
学位
砖石结构文物建筑常因为可溶盐随水分迁移、结晶而产生病害,多种离子在文物本体中并存。已有的水盐迁移机理研究往往是把可溶盐作为一个整体,而未考虑到界面现象会导致不同离子的迁移运动具有差异性。无外接电源的情况下,界面双电层会导致文物内部离子迁移速度不均,产生自然电位。当施加直流电场时,该界面现象对离子迁移的影响更为显著。本课题尝试研究界面现象对电化学法去除砖内部硫酸盐的效率和电渗的影响机理。通电体系中,
学位
黄土高原是我国强震多发、特大地质灾害严重的主要地区之一,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是造成区内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本文针对1654年天水南8.0级特大地震和1920年海原8?级特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分布广、灾害重的现状,基于Google Earth卫星影像解译结果,开展了黄土地震滑坡野外调查工作,统计分析了1654年天水南8.0级特大地震和1920年海原8?级特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
学位
越窑在中国制瓷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越窑衰落时间,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在北宋晚期。而最新的考古资料证明,北宋晚期之后越窑并非一直走下坡路,而是在南宋早期又得到了创新发展。本文以张家地窑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考证、窑址实地考古调查、工艺学研究、考古实物资料的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相邻窑场同时期出土器物的比较研究,旨在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确定张家地窑本身在越窑制瓷史中的地位,
学位
汉代“隶变”持续发生,新旧书体更替,以至书体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书体名称与书法实物不太统一,如“八分书”的所指就向来有争议。本文将尝试从文献的角度来梳理历代对“八分书”名实关系的分析的演变。首先,文中将探寻“八分书”名称的出现和“八分书”的起源问题。一般认为“八分书”出现在汉代,但书体名称直到晋代才出现在目前已知的文献中。关于“八分书”的作者除了王次仲,也有人认为是蔡邕、毛弘等。然后,文章将梳理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