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网故障持续期间双馈风电机组小扰动稳定性分析与优化控制方法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k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规模开发风电是贯彻“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我国风能资源与负荷中心在地理上呈逆向分布,大型风电场大多位于电网末端,且广泛采用远距离输送的消纳模式,因此风机往往运行于弱电网条件。弱电网下,风机与电网之间会产生复杂的交互作用,易于造成机组失稳甚至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此,国内外学者针对弱电网下小扰动稳定性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较少涉及弱电网故障期间的小扰动失稳问题,存在失稳机理不明、稳定控制方法缺失等关键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该挑战,本文将研究弱电网故障持续期间双馈风电机组小扰动稳定性与优化控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谐波线性化理论,建立了计及锁相环和电流环影响的双馈风电机组序阻抗模型,揭示了双馈风机多个控制环路与弱电网的交互耦合关系。采用谐波注入的阻抗测量方法,对双馈风电机组序阻抗模型进行了时域扫频验证,并研究了不同锁相控制参数、电流控制参数以及稳态工作点等因素对序阻抗特性的影响规律,为后续小扰动稳定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基于所建立的序阻抗模型,采用奈奎斯特(Nyqusit)稳定判据,分析了双馈风电机组在弱电网故障持续阶段的小扰动稳定性,揭示了电网强度、故障深度、故障距离、转子电流指令、电流环/锁相环控制参数等多重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可提高小扰动稳定性的关键控制参数优化设计建议。最后,在1.5 MW双馈风电机组仿真系统中验证了前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3)从定位扰动源的视角,分析并揭示了弱电网下锁相动态对双馈风电机组电流控制的扰动机理,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锁相环扰动补偿的小扰动稳定控制方法,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扰动补偿方法对稳定性的改善效果。该控制方法可有效提升双馈风机在弱电网故障持续阶段的小扰动稳定性,且无需切换控制器参数或改变锁相控制结构。最后,在2.5 k W双馈风电实验平台上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产业对高比能锂电池的需求逐渐增加,亟需发展高面容量电极。构筑厚电极是提高传统电极材料面容量的一种有效策略,但锂离子的长程迁移问题和高电荷传输阻抗限制了电极的性能;锂金属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被广泛认为是理想的替代负极材料,但在充放电锂沉积/剥离过程中存在枝晶生长等问题。因此,发展长循环寿命高容量电极,是当前高能量密度锂电池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电极结构设计与电池界
学位
在“3060”的双碳目标下,如何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清洁,高值化转化是未来绿色农业高效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依托熔融盐热电化学驱动生物质热解的新工艺,重点考察了热电协同的新工艺中温度/电压等关键参数的影响,探讨了熔融盐种类和电极材料对产物的调控作用,从生物油和生物炭的转化和形成角度解析了熔融盐热电化学驱动生物质热解机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定向转化和高值化转化打下了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以稻壳为原料
学位
燃煤烟气中的颗粒物包含可过滤颗粒物(Filterable Particulate Matter,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CPM)。目前,有关可过滤颗粒物形成机理、排放控制的研究已经十分成熟,其排放浓度已达超低排放标准。然而可凝结颗粒物作为总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生成特性的研究相当欠缺,且尚未开发出较为有效的手段控制其生成与排放。为
学位
近年来,我国煤泥和污泥产量逐年攀升,燃烧是快速实现煤泥和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煤泥和污泥中富集了大量痕量元素,研究两种劣质燃料混燃过程中痕量元素迁移转化特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开展了煤泥和污泥共燃烧实验,重点研究了煤泥与污泥组分交互作用、水分对痕量元素迁移转化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了痕量元素固化方法。不同工况下煤泥与污泥共燃烧实验结果表明混燃有助于痕量元素保留于底灰中,两者组分交
学位
文中分析了机制砂的特性对混凝土性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机制砂中2.36~4.75mm、1.18~2.36mm两级颗粒增多时,砂浆屈服应力上升,而0.3~0.6mm、0.15~0.3mm两级颗粒增多,能够增加机制砂的塑性粘度。
期刊
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是城镇化发展的重大需求,对于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利用烟气余热将污泥半干化并与煤掺烧,不仅避免了高含水率污泥燃烧大量潜热耗散,同时也解决了深度干化能耗高的问题。由于半干化污泥与煤掺烧的燃烧特性和污染物的生成机理还未明确,本文通过热重分析仪、固定床实验及数值模拟对半干化污泥与煤掺烧的燃烧特性、积灰结渣特性、重金属迁徙转化特性等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
学位
二氧化碳(CO2)还原生成高附加值产物是解决全球变暖、能源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电催化的方法因条件温和、反应可控的优势而被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然而,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调控电催化剂催化活性、提高产物选择性等方面,缺乏一种有效且快速的表征方法对其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化学灵敏性的优点,已经在液/液和液/固界面的动力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论文运用SECM的
学位
工业木质素年产量高,但能源高值化利用率低;其来源和提取方式的不同对热解气化特性影响较大。而目前针对不同来源与热解气化特性的关联性研究较少,影响机理还不够清楚。鉴于此,本文对不同来源木质素的热解气化特性、动力学机理及产物特性进行讨论,并浸渍无机矿物元素来讨论其对木质素气化的影响。首先,利用热重红外联用(TG-FTIR)和固定床热解系统对不同木质素进行热解特性探究,发现水解木质素热解活化能最低(54.
学位
厨余垃圾是一种富含淀粉的生物质资源,水解可以将厨余垃圾中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然而淀粉在水热分解过程中除水解反应外还存在相当程度的副反应。为提高葡萄糖的产率,需深入理解淀粉的水热分解过程与反应途径,从而引入催化位点提高淀粉水解效率。本文首先以淀粉中典型组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为原料,探究了二者的无催化水热分解过程。结果表明在淀粉的水热分解过程中其先经历氢键的断键溶于水,而后在水中进一步反应。二者溶解性
学位
随着国家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愈发重视,无人艇作为一种典型的水面无人智能平台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无人艇的路径规划问题是无人艇系统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携带能源有限的无人艇在航行中也常常面临能源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能耗优化场景中电力驱动的小型单体无人艇路径规划的环境建模、路径搜索、实时规划等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船舶流体力学分析、模型辨识等手段的应用,建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