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b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出现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社交方式变得更加丰富,表达自我的的渠道得到拓展。与此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各个国家都不容忽视、炙手可热的议题。由于网络空间本身存在的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体量大与传播主体虚拟化的特征,各种文化、思想跨越时空、地域界限进行交流、碰撞与冲突,网络空间为各种价值观念与社会思潮的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温床与集散站,诸如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等通过互联网广泛渗透与传播,给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挑战。意识形态往往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竞争的核心问题是不同意识形态的较量,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具有文化性,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思想文化承载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诉求、基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载体。[1]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当下,文化自信凝聚着价值共识,整合了文化认同,能够夯实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思想基础,对打好网络空间内“没有硝烟的战争”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增强主流义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感召力、传播力和辐射力,保障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网络空间内“独占鳌头”,是构筑网络意识形态战斗堡垒、保障国家稳定安宁的现实需要。基于此,本文希望分析文化自信与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梳理文化自信视域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具体来说,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主要是梳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第三部分阐述文化自信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联系,并分析文化自信如何促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第四部分着重分析文化自信视域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包括国际力量对比整体上仍然呈现出西强东弱,西方意识形态借助文化载体在网络中渗透,我国主流文化在网络空间的认同存在消解风险。第五部分针对文化视域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文化自信的提升来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主要从文化引领、文化认同、文化安全三个层面展开。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后整体构架发生了改变,高科技物联网的发展意味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长期在桌子前学习,工作的久坐族们也开始产生相关的生理疾病,由于保持长期的低头姿势,大部分的久坐族颈椎已经呈现颈椎反弓的趋势,据统计颈椎病患者已经达到5000万人左右,并且患病的年龄在逐年降低,通过研究可以得知颈椎曲度反弓是由于长期伏案导致的生理病症,颈椎由正常的“C”逐渐变直,最后
学位
汉代服饰是我国传统服饰中一种较为独特的服饰文化现象,恢弘大气的服装造型,沉着深邃的服装色彩至今还在影响着当今人们服装设计,随着近年来再次兴起的汉服热。许多适合现代审美时尚的汉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也是近年来弘扬中国文化的一大载体,汉服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展现了我国历史上汉代的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文化内涵,近些年出现了一些汉服专营店、体验店为弘扬汉服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汉服
学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共同体既是人类的特有的存在方式,又是人类对之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一个恒久主题。对共同体的理论探索形成了诸多流派,诸多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对共同体的解读最为独到。在形成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本人的贡献最为开创。当然马克思本人的共同体理论是在继承传统共同体相关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共同体理论。其中尤其是1844年至1848年这一阶段正是马克思“
学位
从旧石器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现代社会,鱼文化的发展贯穿了各个时期。历经千年的迭代和演进,鱼文化在炎黄子弟这片大地上显得愈发耀眼和繁盛,无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还是建筑、器物、装饰等,得益于载体形式的多样性,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文化脉流,承继了中华文明中朴素与温和的文化内涵,如:祥瑞喜庆、转运高升、物阜民丰、通灵善化、消弭灾祸等。中国传统鱼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意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形态与
学位
路易·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理论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尤其体现在他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提出和论证方面。他站在马克思、列宁的肩膀上,在传统国家机器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环,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实践相结合,另辟蹊径地以再生产为线索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精神文化方面对人们实施的操控。在其论证体系中主要涉及学校、工厂、家庭等几个场所,在这些场所中通过对个体的召唤,使个体失
学位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下简称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或“研究会”)是李大钊为筹备建党而组织的团体。它推动了多地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党团组织的建设,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研究会以北大进步学生为依托,广泛吸纳了京内外向往马克思学说的会员。会员们积极传播、践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运动做出了显著贡献。研究会后期逐渐发展成为党的外围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会的发展可分为秘密阶段、早期公开阶段以及晚期
学位
主体性思想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在其早期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一思想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性内涵、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主体存在与否以及主体的内涵等问题上还有争议,并且在理论建构中相对忽视了对文本所处环节和社会关系的考察。因此,基于时代的呼唤和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重点剖析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理论起源及发展动向,辅之以马
学位
迄今为止,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但是从群体主体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还稍显薄弱。本文在唯物主义视野中,将“现实的诸个体”作为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在探究人的本质理论和社会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把握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逻辑。人的本质理论革命的逻辑起点是群体主体,并且借助人民主体进行回归经验现实的主体革命。同时,物质生产理论给人民主体思想奠定了
学位
掐丝珐琅技术作为北京第一批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传的手工艺,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其最初用作皇家贵族的装饰用具和生活用具,后来经过文化保护活动和历史的沉淀,成为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也能常见的手工艺产品。本文研究主要为五个部分:首先研究了传统掐丝珐琅工艺的起源和发展,并对掐丝珐琅在当今社会的中的发展壁垒做出了分析,指出其不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几点弊端。其次对敦煌壁画的内容、造型、色彩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基于两
学位
20世纪2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处于急速的变更期,多种内外因素导致了一批高等学校的停办、分立和新立。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是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的据点。在反西方列强侵略的刺激下,其内部不断涌现出爱国学生反抗校当局的学生运动。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不断兴起,进一步推动了教会大学内师生的爱国运动。圣约翰大学在这种环境下,具有产生矛盾并爆发学潮的内部特殊因素。首先,圣约翰大学有其特殊的非民族情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