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干旱灾害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yang0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灾害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具有出现频率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诸多特点,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和社会环境。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干旱灾害有愈加频繁且剧烈的趋势。据文献记载和观测数据,明代开始的“小冰期”气候使得我国的干旱灾害日趋严重。因此研究历史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历史干旱灾害资料,以中国历史上人口密集及经济发达的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地统计分析、连续功率谱估计、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重新标度极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动态聚类、区域重心模型、时空立方体、时空扫描统计等方法,在大时空尺度上,揭示了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挖掘了干旱灾害的演变规律,推测了干旱灾害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干旱灾害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  研究表明:(1)1470-2000年研究区干旱趋势存在减弱,增强,再减弱,再增强的过程。干旱危险性高的地区主要在研究区北部,集中在青海湖水系、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辽河流域西部。而研究区南部与北部的干旱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研究区的干旱强度存在显著的40-50a、20-30a、19a、10a及8a的周期变化特征。干旱时间变化特征分区普遍存在60-70a、20-30a和10a的干旱强度变化周期。全研究区和各分区大多发现有大于100a的强度变化周期。(3)1470-2000年研究区的干旱空间格局多为北重南轻,空间格局在北-南、东-西、西北-东南和东北-西南四个方向上都普遍存在60-70a和10a的变化周期;20-30a和19a周期也存在于多数方向上。(4)历史干旱灾害的发生可划分为5个阶段,30a、60a和120a是其演变周期。干旱灾害时空演变轨迹在西北-东南与东北-西南方向上存在往复过程。2000年后至今的阶段,研究区内的干旱高发区仍然处于西南部。(5)干旱灾害所表现出的时空特征,其中较为显著的60-70a、30-40a、19a、11a和2-8a周期,与太阳黑子、月球停变期、东亚夏季风、海洋热状况等自然因素有关。其百年尺度的演变规律则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6)历史人口增长率与干旱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干旱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历史人口增长率较低。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中国县域农田养分收支平衡为研究目标,建立了农田养分收支平衡评价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借助数理统计和GIS技术,开展了县域农田1980年代和2000年代N、P、K养分
学位
区域水资源系统是在一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呈现的复合系统。随着自然环境演替和人类活动影响,原有的区域水文情势、水资源分布、用水变化、水质状况等,可能会产生显著性变
农村聚落及其土地利用方式是乡村地理学传统的研究领域,建设用地是农村聚落的物质载体和农村区域关键用地方式之一,农村建设用地空间优化是乡村聚落重构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农村
广东省云安县在“三讲”教育中,把重点放在改变干部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当前农村中的突出问题上,使群众感受到了“三讲”教育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针对群众对县领导班子提出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保障,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正逐步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障碍。研究土地生态安全
山地的水循环与水量转化规律一直是国内外水科学的热点问题,该研究对了解和认识山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及水量分配具有重要意义。华北山区是华北平原,尤其是北京市的重要水源地
学位
“十五”时期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为到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
磷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和营养元素,对林线和植被带谱的形成,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提升等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土壤中生物有效磷含量逐渐降低,有机磷含量逐渐增加,最后保留
“规划主导的发展”将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公共管理工具,空间规划是增强实现国家和区域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和
学位
广播电视是信息的传播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它们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受众众多等特点。播音员主持人“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处在媒介的前沿,成为信息发布的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