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CERES-Maize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的玉米产量动态预测方法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xuelei1989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1年以来,玉米已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双第一的作物。黄土高原地区的光热条件较好,是我国玉米的优势产区。然而,该地区的降水在年内分配不均,频发的干旱是限制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结合表征干旱以及玉米长势的多源数据,在生长季内对产量进行及时、准确地的预测,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用于玉米产量预测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机理模型和统计模型,这两类模型中的大多数为辐射驱动型。由于建造和维护成本等问题,具备太阳辐射(Rs)观测能力的站点数量较少,难以支撑区域尺度上相关研究的开展。此外,机理模型中被广泛应用的作物生长模型(cropping system models,CSMs)在干旱等胁迫条件下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的模拟存在缺陷,且难以同遥感植被指数等多源数据进行结合。尽管统计模型应用简便,但是此类方法难以对预测结果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如何将机理模型和统计模型各自的优势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产量预测的可靠性已成为当前相关研究的一个难点。本研究尝试结合作物模型、遥感植被指数、干旱指数、气象等多源数据,构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玉米生长季内动态产量预测的综合性方法。首先,本论文针对黄土高原地区Rs数据普遍缺失的问题,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估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的Angstrom-Prescott(A-P)公式的经验系数a和b,提供了适用于中国地区不同时空分辨率的系数a和b的数值产品,并估算了黄土高原298个一般气象站逐日Rs。其次,利用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以及自校准帕默尔干旱指数(sc PDSI)来评估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长季内干旱的发生规律以及不同植被对干旱的响应。最后,分别基于作物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玉米生长季内动态产量预测方法,并尝试结合将两种方法结合构建一种玉米生长季内产量动态预测的综合性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中国大陆地区的A-P模型系数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性。其中,系数a的和系数b在全国四个不同气候区的校准值均值范围分别为0.16–0.23以及0.53–0.58。日尺度A-P系数校准值的变异性较大,进而导致基于该系数的逐日Rs的估算误差明显大于基于月尺度和年尺度系数的Rs估算结果。相较于日尺度A-P系数,月尺度和年尺度A-P系数(包括FAO的推荐值和本研究的校准值)在逐日Rs的估算中造成的误差相对较小。然而,FAO推荐的A-P系数在中国大多数地区高估了系数a,同时低估系数b。此外,月尺度A-P系数获得了最高的Rs估算精度,但仅略微优于基于年尺度A-P系数的估算结果,同时极大地增加了Rs估算的复杂程度。考虑到操作的便捷性以及相应的精度,本研究推荐在中国地区使用年尺度A-P系数来估算逐日Rs。(2)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长季内的光合强度同干旱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受植被类型及生育阶段的影响。基于黄土高原地区2006–2020年4–10月份逐月SIF和sc PDSI的动态,发现该地区的干旱在研究时段内整体呈现缓解趋势,而植被光合能力逐年增强。此外,在生长季内不同时段的SIF与sc PDSI的相关性存在变化,在生长季早期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面积超过50%。最后,不同植被的SIF与sc PDSI之间最大相关系数及其对应的滞后时间存在差异,表明不同植被对干旱的敏感性不同:林地对干旱的抵抗能力最强,农田次之,灌木和草地最弱。研究区西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对干旱事件较东南部的半湿润地区更为敏感。(3)基于CERES-Maize模型和气象数据融合的逐日产量预测方法可在玉米抽雄后获得较高精度。在玉米生长季内逐日产量预测中,抽雄前产量预测的不确定性较大,而抽雄后(约收获前50–60 d)逐日产量预测的精度迅速提高。例如,陕西榆林站2010年玉米生长季内逐日产量预测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absolute relative error,ARE)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在抽雄前分别为23.8%和20.2%,在抽雄后变为5.7%和6.6%。利用不同相近年份进行生长季内产量预测,基于播前10 a气象数据的产量预测获得最高预测精度,逐日产量预测的平均ARE为11.7%。利用k-NN算法筛选的气象相似年份进行的生长季内产量预测,基于生长季内累积降雨筛选的相似年份气象数据取得了最小的预测误差,逐日产量预测的平均ARE为11.5%。两种优化算法较使用全部气象数据的原始预测均能够提高精度并减少耗时。考虑到运算的复杂程度以及数据需求,建议在黄土高原地区使用播前10 a气象数据进行动态产量预测。(4)基于多源信息和随机森林算法的玉米生长季内不同生育阶段的产量预测中表现较为稳定。利用生长季内不同生育阶段的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sc PDSI、SIF以及气象因子,建立了玉米动态产量预测的随机森林模型。相较于CERES-Maize模型在生长季前期较大的产量预测误差,基于遥感植被指数和干旱指数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在全生育季内的产量预测中表现更为稳定。在三叶期、拔节期、抽雄期以及成熟期产量预测误差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在620–720 kg ha-1范围内波动。基于不同因子组合的随机森林模型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整体预测误差减少,但是不同因子的表现存在差异。此外,利用随机森林这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玉米产量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并未随着输入因子数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三叶期、拔节期、抽雄期以及成熟期的最优预测因子组合分别为:EVI、EVI、SIF以及气象+SIF。(5)集合CERES-Maize模型逐日的预测产量、多源数据以及随机森林算法能够在玉米生长季内各阶段进一步产量预测的稳定性和精度。相较于单一随机森林模型和CERES-Maize模型的产量预测,综合性模型同时具备了机器学习模型的稳定性和作物模型的动态性特点。综合模型在生长季内各阶段均提高了玉米产量的预测精度,在玉米生育期内的4个不同预测节点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RMSE和n RMSE(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的范围分别为255–463 kg ha-1和3.5%–6.3%。此外,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将CERES-Maize模型动态预测的产量和各生育阶段的产量预测因子(包括EVI、sc PDSI以及SIF)相结合,能够在抽雄至成熟阶段内不同日期稳定提高玉米产量预测精度。该方法可以克服遥感植被指数和干旱指数在时间上不连续,进而无法逐日进行玉米产量预测的缺点,能够提高产量预测的时效性。总之,本研究构建的综合性产量预测模型在玉米生长季内动态产量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农民合作社是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在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中发挥关键作用,政府近年来逐步全面加大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但与之形成较大反差的是,农民合作社非规范运行现象十分严重,发生在合作社产权关系、组织管理、利润分配的各运行环节,不仅限制其促进小农经济现代化的功能发挥,降低了政府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实效,也对合作社绩效产生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探讨农民合作社规范化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
学位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经过长时间的改革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但农技服务供需不匹配问题依然存在,这一问题在公益性农技服务中更为突出。农技服务供需不匹配问题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因此,改善农技服务供需匹配状况,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影响公益性农技服务供需状况的诸多因素中,农户需求表达尤为关键,其不仅是了解农户需求信息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户获得公益性
学位
气候变暖导致干旱频发,加剧水资源短缺矛盾,威胁粮食安全。提高干旱条件下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全球多点试验中WUE响应干旱的结果因区域、气候、作物、管理因素等存在较大异质性;同时传统农业WUE通常以蒸散发(ET)而非真实耗水量——蒸腾(T)作为参考标准,因而不能合理指导农业水资源管理。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数据整合分析与挖掘,建立全球尺度干旱条件下
学位
陕西关中平原是我国冬小麦和夏玉米主产区之一。缓释氮肥因其逐步释放氮素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面源污染风险,目前已被广泛使用,但受气候环境影响,缓释氮肥的氮素释放与作物氮素需求的同步性不确定,加之价格较高,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优化缓释氮肥的应用和管理方式对提高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水氮利用效率,实现农田氮肥优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8-2020开展,包括两个试验研究。试验一为
学位
在过去十年中,组学分析的快速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进行生物学相关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简称GWAS)研究,已经鉴定出数以千计与表型相关的基因位点。然而,由于传统GWAS的局限性,对于遗传学界,基于GWAS结果阐明遗传疾病(genetic disease)的致病机制并进一步应用于药物发现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蛋白
学位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变化过程对土壤碳循环和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自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该区植被得以恢复,土壤碳库发生巨大变化,对土壤呼吸产生显著影响。此外,降雨是激发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呼吸的重要因子,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区极端降雨事件频发,使得降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特征难以预测。因此。开展土壤呼吸对降雨格局的响应特征研究,对
学位
本论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氢键与卤键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计算,深入探索了氢键和卤键的作用特点和机制,这对于新型功能材料设计、合成新药物以及超分子自组装等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基于蛋白质片段分子间相互作用数据构建电荷转移图谱,采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任意蛋白质复合物的电子结构拓扑性质与电荷转移网络,这有助于理解电荷转移现象在生命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电荷转移现象,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物体内信号传导,
学位
用较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粮食是现代农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必须更加充分的利用作物的节水潜能,使得作物在获得稳定产量的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大量关于调亏灌溉和干旱锻炼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宜的灌溉水分管理方案能够有效地利用小麦的耐旱性来保障产量和提升水分利用效率。不同的干旱-复水情境(时期、时长、程度、频率)会影响冬小麦对干旱的响应和复水后的恢复,从而影响到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为探
学位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是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而导致居住地全部或部分功能丧失,需要根据政府和业主方规划搬迁至他处的群众,又称水库移民。水库移民安置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水力资源开发进程中关键的基础性工作。长期以来我国的移民安置,采用“农业安置”是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安置模式,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特定历史时期移民安置的现实困难,为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以土为本、以
学位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植被恢复加剧了区域水资源耗用强度,部分区域出现土壤干层,生态建设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受到显著影响。如何建立植被适水格局调控体系,全面提升植树造林效益,是黄土高原高质量生态建设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区域尺度上植被建设大多基于静态的水土资源承载力,忽略了植被建设驱动的土地利用转换对下垫面水土过程的动态影响。本文以黄土高原泾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