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较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0.5%-1%,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0-30岁的年轻人。其发病原因多与感染、妊娠、产褥期、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常见于孕产妇及口服避孕药的年轻女性。其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脑实质受损导致的临床症状。由于其病因复杂,发病隐匿和临床表现多样导致其误诊率和死亡率较高,一般的病死率达到4.39%,但是当病人有脑病或急性脑病时病死率可能增加到53%。 在静脉窦血栓的研究领域中,由于动物模型可以缩短研究时间并可在人为控制可变因素条件下进行特定部位的血栓和病理改变,与人类目前发病状况类似,从而为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生物学特性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动物模型已经成为模拟人类静脉窦血栓疾病进程和病理改变必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建立一种更符合临床静脉窦血栓病理改变并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的动物模型是今后推动静脉窦血栓防治研究的关键。 本课题旨在现有 CVST 动物模型的研究基础上,通过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局部贴附40%的氯化铁结合凝血酶注入建立一种操作简单、血栓形成更加稳定且更符合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的动物模型,并进一步评估该模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1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Fecl3组、Fecl3+T组及T组,每组30只动物,于颅顶部正中做一大小约2.0 cm×1.2 cm大小的骨窗,暴露于上矢状窦。开颅后各组给予不同的处理:Sham 组上矢状窦局部贴附浸润有生理盐水的棉片10min,Fecl3组上矢状窦局部贴附40%的氯化铁棉片10min,Fecl3+T组上矢状窦局部贴附40%氯化铁棉片5min后结合注入凝血酶5min,T组上矢状窦以同样的浓度和速度注入凝血酶10min,术后即刻及术后7天分别行单侧颈内动脉造影,通过静脉期上矢状窦影像评估手术成功率及血栓再通情况,术后不同时间评估各组神经功能损伤,术后2天行Evans blue染色评估不同实验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术后 2 天行 TTC 染色并计算上矢状窦血栓周围脑梗死的体积,术后7天行硬脑膜及脑组织HE染色证实SSS内血栓形成并进一步评估血栓周围脑组织的病理改变。 结果: 除 T 组有一只动物死于严重的硬膜下出血外,其余实验兔术中耐受良好。术后即刻造影Fecl3组及Fecl3+T组的30只动物均成功诱导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而T组中的29只动物中26只成功诱导血栓形成。术后7天重复造影检查证实Fecl3组、Fecl3+T组及T组血栓的再通率分别为70%、10%、20%;通过不同时间神经功能评估及Evans blue染色、TTC染色及HE染色证实上矢状窦局部贴附氯化铁结合凝血酶注入诱导的动物模型可成功模拟静脉窦血栓导致的脑组织梗死、血脑屏障的破坏以及皮层静脉血栓、脑细胞水肿等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论: 兔上矢状窦局部贴附氯化铁并结合凝血酶注入诱导的静脉窦血栓动物模型的方法有效可行,与传统动物模型相比该模型诱导的血栓形成更加稳定,其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与临床更为相似,可用于 CVST 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