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螟滞育影响因子研究及滞育后成虫生物学特性变化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wy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温带害虫,主要发生在北纬36°-54°的地带,是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害虫。由于其兼有远距离迁飞和滞育的习性,使其可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躲过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自建国以来已经3次大暴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阐明草地螟的发生危害规律,改善和提高其预测预报水平,减少草地螟造成的灾害损失,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对滞育在草地螟种群动态中的作用了解较少的现状,对影响草地螟幼虫滞育发生的环境因子(温度、寄主植物和密度),草地螟滞育解除后成虫的生殖能力和飞行潜力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结果,为阐明滞育在草地螟发生危害和种群动态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为:在临界光周期条件(14.5h)下,研究揭示了温度、寄主植物和种群密度对草地螟滞育发生的影响作用,所得结果表明:
  1)温度对草地螟幼虫滞育的发生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在18、22、26℃和30℃的条件下,草地螟幼虫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幼虫滞育率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2)研究阐明了寄主植物种类和发育阶段对幼虫滞育率的影响。在四种不同寄主植物条件下饲喂的草地螟幼虫存活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取食灰菜转苜蓿和苜蓿的幼虫其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取食灰菜和苜蓿转灰菜的幼虫,但末龄幼虫体重和滞育率却低于后者。寄主植物发育阶段对幼虫的滞育率也有很大影响。取食开花期灰菜的幼虫较取食苗期灰菜的滞育率高、发育历期短;但取食苗期苜蓿的幼虫滞育率高于取食开花期苜蓿的幼虫,存活率却低于后者。
  3)在1、10、15、20、30和40头/瓶6个密度条件下,幼虫存活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末龄幼虫体重则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此外,幼虫的滞育率受密度的影响也很显著,其中以10头/瓶密度下的幼虫滞育率最低,并显著低于单头饲养的。群居条件下的幼虫滞育率则随着幼虫密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如10头/瓶密度下的幼虫滞育率仅为20.8%,而当密度升至40头/瓶时,幼虫滞育率则达到54.7%。
  4)研究揭示了幼虫密度和寄主植物的交互作用,发现滞育率最高的是在20头/瓶条件下饲喂灰菜的幼虫,滞育率最低的则是此密度条件下饲喂灰菜转苜蓿的幼虫。在同一密度条件下,饲喂苜蓿转灰菜的草地螟幼虫滞育率显著高于饲喂灰菜转苜蓿的幼虫,可见幼虫高龄期(3龄后)是寄主植物诱导幼虫滞育发生的关键龄期,同时也是草地螟幼虫感受寄主效应、进入滞育的敏感虫龄期。最后,通过对不同种群密度和寄主植物种类的幼虫滞育率进行双因素可重复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寄主植物种类与种群密度的交互作用极显著。组间效应检验表明对草地螟幼虫滞育诱导的重要性依次为:寄主>寄主与密度的交互作用>密度。为了探讨滞育在草地螟种群动态中的作用,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源于滞育幼虫和非滞育幼虫的成虫生殖能力和飞行能力差异,
  所得结果为:
  1)由滞育幼虫发育而成的成虫产卵前期、产卵历期、总产卵量和日均产卵量与源于非滞育幼虫的成虫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幼虫滞育不会对其成虫的生殖能力产生影响,尽管源于滞育幼虫的雌蛾寿命要显著长于直接发育的成虫。
  2)应用昆虫飞行记录系统对3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包括飞行时间、飞行距离和飞行速度等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由滞育幼虫发育而成的成虫飞行能力均显著强于直接发育的成虫。其中,源于滞育幼虫羽化形成的成虫一次持续飞行时间在3h和5h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3.3%和40%,而直接发育的成虫仅有40%和7.5%。一次最长持续飞行时间小于1h的成虫比例,前者有6.7%,而后者却占到20%。同样地,滞育后羽化形成的成虫一次最长飞行距离在16km以上的比例为51.1%,而直接生长发育的成虫却仅有27.5%。最后,本实验研究还发现,雌雄成虫的飞行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了水直播稻田常见杂草稗草[Echinochloacrugalli(L.)Beauv]、千金子[LeptochloaChinensis(L.)Ness]、鳢肠[Ecliptaprostrata(L.)Linn]和异型莎草[CyperusdifformisLinn.]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筛选得到杀草丹对稗草、千金子抑制率较高,吡嘧磺隆对鳢肠、异型莎草抑制率较高;通过复配配方筛选
水稻黄单胞菌包含两个致病变种Xanthomonasorzaepv.oryzae(Xoo)和X.oiyzaepv.oryzicola(Xoc),在水稻上分别引起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为了阐明可扩散性信号分子(diffusible signal factor,DSF)调控的两个鞭毛基因flgD和flgE以及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asparagine synthetase B,asnB)对水稻细菌性条斑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Pergande)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害虫和检疫对象,我国于2003年在北京首次发现。本研究通过光学显微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对南京地区54种植物花器中蓟马种类进行了调查鉴定,根据已报道的西花蓟马和烟蓟马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西花蓟马PCR快速检测方法,矛门用LA-PCR技术测定了西花蓟马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进
学位
Wolbachia是母系遗传的胞内共生菌,在节肢动物中广泛分布,能够调控宿主的生殖方式,包括胞质不亲和(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CI),诱导产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inducing,PI),诱导雌性化(feminization)和杀雄(male-killing)。其中,最常见的是CI,即在同一物种里,感染Wolbachia的雄虫与未感染Wolb
学位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Bacterial Blight of Soybean)是一种由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 (Coeper)Young et.al)引起的世界性病害,是造成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该病于1906年首次在内布拉斯加州发现,并且在大豆主产区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在我国东北大豆主产区发现一种类似于细菌性斑点病的严重病害,
为探究水稻害虫的生态治理途径,选择华东中、晚稻4类不同治理模式稻田—养鸭有机稻田、绿色有鸭稻田、绿色无鸭稻田、常规化防稻田,对其田埂上杂草、大豆和芝麻等生境中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全季节系统调查。比较分析了主要功能集团的时、空特征,为评价稻田埂种植不同植物对水稻害虫的控制作用提供了依据。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论。  1.2009年不同类型稻田田埂杂草上的节肢动物多样性  共采集节肢动物2纲11目69科1
学位
基因的发现是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传统的策略一直依赖于简并引物和全长克隆,费时费力。随着大规模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转录组和序列表达标签为基因的克隆发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三化螟
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citolli,A。)是近年来发生在西瓜、钳瓜等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重要病原细菌。它主要危害西瓜、甜瓜,引起叶斑或叶枯,造成果实腐烂,严重时导致绝产。目前人们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研究多侧重于鉴定、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规律等方面,对于其致病机理及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却很少。因此,西瓜噬酸菌的致病相关基因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对于病害防治致关重要。  本实验室牙IJ用Mini一
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Ac)引起的细菌性果斑病(baeterial fruitbloteh of watermelon,BFB)是一类为害葫芦科植物的重要细菌病害,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西瓜噬酸菌也是我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关于该病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检测防治方面,但是关于它的致病机制以及侵染途径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
harpin蛋白能够激发植物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但是目前对植物如何调控植物过敏反应或细胞死亡的机制尚不清楚,哪些因素可以影响harpin蛋白激发植物的过敏反应是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众所周知,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acid,IAA),是最早发现的一类天然植物激素,属于生长素的一种,它参与并调控植物的许多生理活动,有证据表明生长素也参与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