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TT介导造血细胞靶向移植至骨髓促进造血重建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目前造血干/祖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HPCT)主要采用静脉回输的方法,较多细胞沉积于肺、脾、肠和肝等髓外器官,未能归巢至骨髓发挥作用,降低了移植效率。骨髓内移植(intra-bone marrow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IBM-BMT)旨在使造血干/祖细胞在骨髓中停留,促进移植细胞归巢,从而提高移植效率,加快造血重建。但由于骨髓腔内存在丰富血管网,IBM-BMT有较多细胞流失,效果存在争议。本课题组经过多年探索建立了磁力诱导细胞靶向移植(Magnetism-induced cell target transplantation,MagIC-TT)技术。前期研究证实了 MagIC-TT 能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及造血干/祖细胞(HSCs/HPCs)的靶向植入;并在自体骨髓内移植模型中初步证明MagIC-TT介导HSCs/HPCs靶向移植至骨髓能促进WBC恢复。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研究改进了 MagIC-TT的应用条件。本研究提出假设:MagIC-TT联合IBM-BMT技术,能避免移植细胞从骨髓血管流失,从而加快造血重建的速度;另外,减少移植所需的细胞数,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能减少GVHD的发生。本研究采用 CD45 microbeads 和 SPIO-N-Au(superparamagnetic iron-nanoparticles-Au,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金)两种超顺磁性纳米粒子,建立自体和异基因骨髓内移植模型,在骨髓腔内微量注射、半固体脱钙切片以及报告基因技术体系辅助下,探究MagIC-TT联合IBM-BMT介导磁化的造血干/祖细胞(HSCs/HPCs)或全骨髓细胞靶向移植至骨髓对造血重建和aGVHD的疗效和机制。研究目的1、在自体骨髓内移植模型中,探讨MagIC-TT介导CD45 microbeads磁化的造血细胞靶向移植至骨髓对造血重建的疗效及机制;2、在异基因骨髓内移植模型中,探讨MagIC-TT介导CD45 microbeads磁化的造血细胞靶向移植至骨髓对造血重建及aGVHD的疗效及机制;3、在自体骨髓内移植模型中,初步探究MagIC-TT介导SPIO-N-Au磁化的造血细胞靶向移植至骨髓对造血重建的疗效及机制;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在自体骨髓内移植模型中,MagIC-TT介导CD45 microbeads磁化的造血细胞靶向移植至骨髓对造血重建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方法](1)细胞获取、磁化及分选:获取eGFP+-C57BL/6供鼠骨髓细胞;以CD45 microbeads磁化并分选;(2)磁化细胞形态学分析:以 Wright Giemsa staining、Prussian blue staining和透射电镜等手段观察细胞形态及CD45 microbeads分布;(3)磁化细胞磁力靶向迁移及定植特性: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磁化细胞向磁场动态迁移;以体外模型(simulating model)观察磁化细胞在磁场中的定植特性;(4)体内实验分组:根据移植细胞数量和类型,本部分实验分成3个系列——1×106 CD45+HSCs/HPCs 移植系列、5×106 CD45+HSCs/HPCs 移植系列和5×106全骨髓移植系列;在每个系列中小鼠随机分配到MagIC-TT,non-MagIC-TT 和 Control 三个组(n=42,42,10);MagIC-TT组IBM-BMT前外加磁场;(5)受鼠预处理:C57BL/6受鼠IBM-BMT移植前经致死性放疗及抗生素预防性用药;(6)IBM-BMT:以自制骨穿针(Chinese Patent No.CN201620090904)行小鼠骨髓腔内穿刺注射;(7)评估移植效果:以生存、骨髓和外周血eGFP+细胞比例、血常规(WBC、HGB、PLT)、骨髓及肺、脾等脏器组织学观察评估造血重建及移植细胞分布情况。[结果](1)细胞磁性分选率、CD45+细胞纯度及回收率和细胞活性:骨髓细胞磁性分选率为(68.86±4.74%);初始和分选后CD45+细胞纯度为(94.71±2.03%vs 96.42±1.68%,P=0.112);CD45+细胞回收率为(70.15±5.47%);细胞初始和分选后活细胞比例(89.90±1.89%vs 88.70±2.91%,P=0.909);(2)形态学分析:磁化后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差异,体外和离体实验显示磁化细胞靶向磁场迁移和定植能力大大增强;(3)生存率:三个系列MagIC-TT组生存率高于non-MagIC-TT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9,0.181,0.226);对照组13天内全部死亡;(4)外周血eGFP+细胞比例:MagIC-TT组外周血eGFP+细胞比例高于non-MagIC-TT 组(P<0.0001);重建时间(eGFP+%>20%)更早(P<0.0001);(5)血常规:WBC持续增长,MagIC-TT组WBC增长的数量和速度高于non-MagIC-TT组(P<0.0001);HGB and PLT先稍有下降后增长,总体上MagIC-TT组增长数量和速度有优势,但并非所有都呈现统计学差异;(6)骨髓、肺、肠道及脾脏组织学:MagIC-TT组GFP+细胞主要分布在骨髓,外周少见;non-MagIC-TT组在骨髓、肺、肠道及脾脏均可观察到GFP+细胞。[小结]在自体骨髓内移植模型中,MagIC-TT介导CD45 microbeads磁化造血细胞靶向移植至骨髓,能促进造血重建。第二部分 在异基因骨髓内移植模型中,MagIC-TT介导CD45 microbeads磁化的造血细胞靶向移植至骨髓对造血重建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方法](1)实验分组:根据移植细胞类型和数量,本部分实验分成3个系列——5×106 CD45+HPCs/HSCs移植系列、5×106全骨髓移植系列和1×107全骨髓移植系列;在每个系列中小鼠随机分配到MagIC-TT,non-MagIC-TT 和 Control 三个组(n=42,42,10),MagIC-TT 在IBM-BMT前外加磁场;(2)评估造血情况及aGVHD发生情况:以生存、骨髓和外周血eGFP+细胞比例和血常规(WBC、HGB、PLT)评估造血重建及移植细胞分布情况;观察小鼠弓背、脱毛、体重减轻、腹泻等症状评估aGVHD的严重程度;(3)其他部分同第一章。[结果](1)生存率:三个系列MagIC-TT组生存率高于non-MagIC-TT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3,0.002,0.002);(2)外周血eGFP+细胞比例:MagIC-TT组外周血eGFP+细胞比例高于non-MagIC-TT 组(P<0.0001);重建时间更早(P<0.0001);(3)血常规:WBC先增加后下降,MagIC-TT组WBC数量和增长速度高于non-MagIC-TT组(P<0.0001);HGB and PLT先稍有下降后增长,总体上MagIC-TT组增长数量和速度有优势,但并非所有都呈现显著性差异;(4)aGVHD严重程度:两组小鼠均观察到弓背、脱毛、皮肤缺损、体重减轻、腹泻等aGVHD相关临床症状,non-MagIC-TT组症状更重。[小结]在异基因骨髓内移植模型中,MagIC-TT介导CD45 microbeads磁化造血细胞靶向移植至骨髓,能促进造血重建,减轻aGVHD。第三部分 在自体骨髓内移植模型中,MagIC-TT介导SPIO-N-Au磁化的造血细胞靶向移植至骨髓对造血重建的初步疗效及机制研究[方法](1)细胞获取、磁化及分选:获取GFP-C57BL/6供鼠骨髓细胞,以SPIO-N-Au磁化并分选;(2)磁化细胞形态学分析:以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观察磁化细胞形态及SPIO-N-Au 分布;(3)体外磁化细胞磁力靶向迁移特性: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磁化细胞向磁场动态迁移,并与CD45 microbeads介导的细胞靶向迁移比较;(4)体内实验实验分组:C57BL/6 受鼠随机分成MagIC-TT,non-MagIC-TT 和 Control 三个组(n=20,20,5),MagIC-TT 在 IBM-BMT 前外加磁场;(5)其他部分同第一章。[结果](1)细胞磁性分选率及细胞活性:骨髓细胞磁性分选率为(83.52±2.96%);初始和分选后活细胞比例(92.84±1.28%vs 89.93±1.72%,P=0.127);(2)形态学分析: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显示SPIO-N-Au能高亲和结合到细胞表面;(3)生存率:MagIC-TT组生存率高于non-MagIC-TT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113);(4)外周血eGFP+细胞比例和血常规:MagIC-TT组外周血eGFP+细胞比例、WBC、HGB和PLT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均比non-MagIC-TT组更优(P<0.0001);与CD45 microbeads磁化造血细胞相比,SPIO-N-Au磁化骨髓细胞eGFP+和WBC重建的数量和速度更优(P<0.0001),但是HGB和PLT重建的数量和速度相对较低(P<0.0001)。[小结]在自体骨髓内移植模型中,初步验证MagIC-TT介导SPIO-N-Au磁化造血细胞靶向移植至骨髓,能促进造血重建。
其他文献
背景随着肿瘤发病的年轻化,化疗引起的卵巢功能不全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在不影响癌症治疗的同时,保护卵巢的功能、预防不孕不育以及提高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卵巢功能不全作为一种严重并发症,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实验前期研究发现干细胞能在体内外抑制化疗诱导的颗粒细胞凋亡,部分修复化疗损伤的卵巢结构和功能。但治疗效果未达我们的预期。移植后干细胞的存活率低下可能是主要原
学位
研究背景2012年在全世界约有136万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三个高发的恶性肿瘤,男性发病在世界上排在第三位,女性排在第二位,死亡人数约为69万人,暂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四位。大约其中有45%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手术切除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而最理想的手术情况是能够完整的切除肿瘤的同时并保留肛门的正常排便功能,在最大程度上不影响患者手术
学位
研究背景:白细胞介素34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它广泛表达于大脑、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结肠等多种组织,主要分布于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巨噬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此外,白细胞介素34还通过多配体蛋白聚糖-1依赖的机制诱导髓系细胞迁移,并通过增加黏着斑激酶和细胞外信号相关激酶1和2的磷酸化水平,参与诱导巨噬细胞的浓度依赖性的趋化过程。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外细胞实验方面,对于其在体内影响
学位
目的: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探究硬皮病患者出现的心脏改变及其与硬皮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并探讨相关的病机。方法:根据201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关于硬皮病的分类标准,以29例弥漫皮肤型硬皮病患者为样本(病例组),以同期的2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照组),统计其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程、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等临床指标;根据改良的Rodnan皮肤评分(MRSS
学位
本项科研工作来源:自主选择randomly目的和意义:毛细血管畸形(Capillary malformation,CM)是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的一种不可逆、不规则扩张改变,是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大部分患儿家长将CM简单地认作“胎记”,对其性质认识明显不足;在我国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命名比较混乱,临床分类及诊断经常混淆。CM中鲜红斑痣与鲑鱼色斑的临床表现、预后和处理方法完全不同,认清CM本
学位
研究背景: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anoma,UM)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约占所有眼部黑色素瘤的85%。治疗后超过50%的UM的患者会发生转移,最常转移的部位是肝脏。发生转移的UM对化疗不敏感,一旦转移,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的平均存活期只有2~8个月。基因突变分析显示UM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GNAQ和GNA11,超过80%的UM患者携带其中一个突变。GNA11是GNAQ
学位
背景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血尿酸升高引起的一组疾病,早诊断、早防治对痛风患者尤其重要。调查痛风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影像学特征以及总结中医证型特点研究对痛风的认识有重要意义。目的采用生活饮食习惯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常住广东地区痛风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并探讨其对痛风发生、血尿酸水平的影响;评估痛风患者疼痛关节超声特征对判断关节存在尿酸盐结晶的能力;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的痛风患者的临床特征。
学位
研究背景β-地中海贫血是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主要致病机制是β-基因簇发生基因变异导致β-珠蛋白合成障碍,使α/β-珠蛋白链比率失衡,不能合成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的血红蛋白四聚体,造成贫血。在人造血系统的不同发育阶段表达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胚胎早期卵黄囊中表达胚胎血红蛋白Gower-1(ζ2ε2),胎儿肝脏中表达胎儿血红蛋白HbF(α2γ2),婴儿出生后骨髓中表达成人血红蛋白(HbA,α2β2),
学位
研究背景准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PCASL)被认为是动态敏感性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DSC-PWI)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法,它可以无创地评估脑肿瘤的血管生成和分布。然而,PCASL脑血流量
学位
研究背景中国的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目前已初显成效,但脑卒中仍是我国成年居民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在我国,脑卒中的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危害巨大。因此,脑卒中预后不良的风险评估对临床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已有不少研究证据表明,肠道菌群是心脑血管疾病新的危险因素,同时也与传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本课题组在前期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