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后职业报人的困境及其出路——对1949年—1956年赵超构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o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新民报》顺利复刊。同年5月,赵超构回到上海主持《新民报》的工作。但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开始了对战后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调整,新闻事业首当其冲。1953年,《新民报》、《文汇报》等私营报纸在坚持无果下,实行公私合营,中国私营报纸正式成为历史。而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也基本完成了对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本研究从新闻史的角度出发,以职业报人赵超构为中心,探讨职业报人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发生?怎么发生?最终产生了什么结果?  本研究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全国新闻网的建立、相关新闻法规的颁布和对私营报纸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个方面探讨了职业报人生存的新环境。在这个基础上整理了当时赵超构和《新民报》面临的新困境,即采访和获得新闻困难、报纸经营困难、言论执笔困难、读者对象转变和办报思想不适应新的形势等五个方面。然后从办报方针的调整和报纸的三次改版、领导体制的变革和编辑部组织机构的调整等方面探讨了赵超构和《新民报》在探索中坚持不懈的自我解救。该部分以1953年为分界线,梳理出了赵超构和《新民报》在公私合营前后的办报思想、办报方针和办报特色上的转变;总结了1953年前编辑部最初的探索及其不佳效果和1953年后赵超构和《新民报》对晚报特色的最终确定。第三部分从理论出发,通过新闻范式的转换考察了职业报人消亡的真正动因,即由专业报的范式向党报范式的转变是职业报人消亡的必然。  本研究认为,建国前后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在新闻范式上取得了对职业报人改造的成功,但是,只是在新闻组织、制度、操作上取得了成功。而职业报人的职业理念依然没变。赵超构和《新民报》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身份的转变,只是为其和《新民报》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找到了体制上的出路,形式上融入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但是,赵超构对于晚报理论的探索和《新民报》后来取得的成就,却更好地诠释了赵超构这样一位职业报人在职业理念上的不懈追求和最后的成功。
其他文献
纪录片作为电影和电视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与其他影片类型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真实性”。然而,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在“他者视域”之下,BBC等西方媒体长期带着主
期刊
矿务局综合楼工程已确定下月15日正式开工,上午去建设单位办公室找刘主任,商谈两件事:1.正式动工挖土之前,请建设单位提供施工现场相关的地下管线资料,以便施工中采取必要的
为了提高水泥厂、粉磨站的生产效率,达到生产过程节能降耗的目的,采用预测-模糊控制器对联合粉磨系统进行了优化控制,在联合粉磨系统工况稳定的时候采用预测控制器进行控制,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知乎社区作为中文知识性社区网站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文知识性社区网站的发展脉络,同时知乎在知识共享服务和内容变现方面的尝试也走在了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中国人有献礼情结,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重要日子里,有几个重大工程、项目竣工或开工,的确能平添几分喜庆,令人生出一些自豪感、自信心来。但是,为了“献礼”赶时间、抢工期,而忽略了
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点保护对象之一,文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乡村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乡村和谐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作为一种具有乡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