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时期福泽谕吉与康有为的民权思想比较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泽谕吉和康有为是日中两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十九世纪后半期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对两者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导致日中两国近代化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本文即围绕两者的名著《劝学篇》与《大同书》对启蒙时期福泽谕吉与康有为的民权思想进行了对比考察。本文第2章首先对福泽谕吉与康有为的自由平等思想进行了论述。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福泽与康均受到西方近代自然法、启蒙思想以及天赋人权论的影响,在“自由”、“平等”等观念上存在诸多共通点。其次,第3章围绕福泽谕吉与康有为各自理想的政府——人民关系模式展开了考察,得出两者虽然同受西方近代各种国家学说的影响、但在国家国民思想的认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的结论。第4章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了两者民权思想产生差异的原因。本文的最后部分则探讨了两者民权思想分别对日中两国近代化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结论如下:一、由于福泽谕吉与康有为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日中两国文化接受外来因素的差异性以及两国当时不同的现实历史环境等三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福泽的西洋认识比康更加深刻,他在《劝学篇》中对封建儒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与此相对,康有为的民权思想中仍然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他提出了将西洋文明导入传统儒学以此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构想。简而言之,两者的民权思想表现出了儒学批判与儒学改造的差异。二、受“时代的年轻人”这一日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福泽谕吉的民权思想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变通性”。与此相对,随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作为其主要理论依据的康有为的《大同书》所具有的空想性质也表露无遗。三、笔者认为,福泽谕吉在创作《劝学篇》时,既非丸山真男所认为的“民权论者”也非安川寿之辅所认为的“国权论者”,而是在《劝学篇》一书长达五年的写作过程中,表现出了从民权论者向国权论者转化的倾向。
其他文献
传统学习存在三大顽症:学习脱离实际,职工没有学习动力;学习形式枯燥单一,职工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与实践割裂,职工学习成果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见到实效,就必须把学
目的 探讨以校园民俗艺术旋律训练作为一种特殊校园健身方式,对大学生13项生理生化和心理情绪指标的综合影响效应。方法 将80名大学生分为民俗艺术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在3个
首先分析了PVM消息传递的通信机制以及影响其通信效率的原因,然后介绍了一种基于主动消息技术的通信系统GAMMA.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PVM程序迁移到GAMMA的方法.
编者按:2013年4月19日,在新一届党组领导班子第一次会议上,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周吉平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人才强企、管理提升四大举措,推进资源、市场、国
《民立报》存在时间虽短,但却是20世纪初宣传民主革命最为有力的报纸之一,是当时时局动荡的一个缩影,因而很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该报的研究力度不够,且主要限于
御史制度是传统中国监察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制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官吏的廉洁尽职和政治秩序的稳定,但无可否认,作为清代监察机关的都察院,其
晚清时期,在外来西方势力和国内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晚清社会不仅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受到严重挑战,而且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中国封建传统伦理文化的地位也受到严重威胁。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发展,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生动而壮观的历史文化现象。在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的前提下,边区文化建设充分展现了人们文化自为、自信的风貌。复杂的自
清朝末年的宪政改革是清王朝欲图通过仿行西方宪政而达到政治自救的一次制度引进的尝试。宪政编查馆是在宪政改革中设立的一个重要机构。作为“宪政之枢纽”,它在清末立宪改革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围绕着救亡这一主题,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基本思想倾向:一种是主要采取启蒙的思想策略;另一种是主张采取革命的手段。这两种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