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脑保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ou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一后交通动脉与邻近蛛网膜的显微解剖关系研究背景:术中保护下丘脑供血动脉对于下丘脑的保护十分重要,虽然下丘脑供血动脉的研究较多,但是有关这些供血动脉与邻近的蛛网膜解剖关系尚无文献报道,我们试图通过尸头显微解剖研究明确下丘脑供血动脉与邻近的蛛网膜解剖特征。实验目的:通过尸头显微解剖研究明确后交通动脉与邻近的蛛网膜解剖关系。实验方法与实验材料:对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进行颅内动脉乳胶灌注,采用额颞顶开颅,显微镜下一点一点剥除脑组织,保持软脑膜完整,由浅入深逐步解剖显露颈内动脉内侧膜、颈内动脉间膜、Liliequist膜及环中脑膜前膜,识别后交通动脉及其重要分支乳头体前动脉与邻近内层蛛网膜解剖关系,并拍照,取出后交通动脉进行测量。实验结果:后交通动脉共有分支2-5支,乳头体前动脉由后交通动脉外侧壁发出后,向外后方走行,起源部位距离颈内动脉端5.42-15.3mm,平均直径0.64mmm。起源部位位于Liliequist膜间脑叶的前方占18/20,后方占2/20。Liliequist膜间脑叶向上附着于乳头体前方,两侧为后交通动脉,向下与覆盖鞍背的基底膜相融合。间脑叶向前方与颈内动脉内侧膜、基底膜共同包裹垂体柄,构成垂体柄的蛛网膜袖。环中脑膜前膜即Liliequist膜的中脑叶,由Liliequist膜的间脑叶向背侧于鞍背水平发出,2-3mm宽,有蛛网膜小梁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连接,与基底动脉距离约3-4mmm。环中脑膜的中膜与动眼神经连接,由环中脑膜的前叶向外后侧延伸,于动眼神经下方延伸至小脑幕下方,宽约3mm。颈内动脉间膜共发现3例,阳性率为3/20。颈内动脉间膜内侧与视交叉相连,外侧与颞叶内侧蛛网膜相连,位于后交通动脉的上方,脉络膜前动脉的下方,长约5mm,后界在后床突的前方,平均厚度0.2mm,前界、后界游离,紧贴后交通动脉上表面。颈内动脉内侧膜是成对的幕上内层蛛网膜,牵张于视神经、视交叉及同侧颈内动脉之间,并与基底膜相连续。颈内动脉内侧膜有两种解剖类型,一种为完整的蛛网膜,内侧有丰富的蛛网膜小梁;另外一种为多孔的蛛网膜,内侧也有丰富的蛛网膜小梁。结论:后交通动脉及其供应下丘脑的重要供血动脉-乳头体前动脉的显微解剖特征得到了阐明,同时明确了邻近的Liliequist膜、颈内动脉间膜等内层蛛网膜的显微解剖特征。三种不同解剖类型的后交通动脉中,绝大多数乳头体前动脉从后交通动脉的外侧壁发出,向后上方走行,进入后穿质。乳头体前动脉的起始端大多数在Liliequist膜的前方,可以作为术中判断乳头体前动脉的参考。Liliequist膜间脑叶与动眼神经、颞叶内侧的沟回、海马旁回之间为潜在的狭窄腔隙,有后交通动脉及其分支、颈内动脉间膜、较多的蛛网膜小梁存在。利用该腔隙可采用磨除后床突、切开Liliequist膜、打开海绵窦动眼神经内侧三角、切断后交通动脉无穿支段等方法,渐进性的采用以更好的显露脚间池、桥前池病变而避免手术并发症。实验二垂体上动脉与邻近的蛛网膜的显微解剖关系研究目的:通过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试图明确垂体上动脉与邻近的内层蛛网膜的显微解剖关系,及颈内动脉内侧膜等邻近蛛网膜的显微解剖学特征。实验方法及实验材料:对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进行颅内动脉乳胶灌注,采用额颞顶开颅,显微镜下一点一点剥除脑组织,保持软脑膜完整,由浅入深逐步解剖显露颈内动脉内侧膜、Liliequist膜、基底膜及垂体柄的蛛网膜袖,识别垂体上动脉,观察其与邻近内层蛛网膜解剖关系,并拍照,取出垂体上动脉进行测量。实验结果:垂体上动脉由颈内动脉发出眼动脉后紧接由内侧壁发出,本组尸头标本中垂体上动脉均由颈内动脉内侧壁发出,75%为多干型,由头端向尾端方向,依次供应同侧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下丘脑漏斗部及同侧视束。垂体上动脉的走行方向均为斜向内后上方。垂体上动脉直径0.16-0.20mmm。单干型者,起源距眼动脉起源为0-3.6mm,多干型者,第一支距眼动脉起源0-2.05mm,第二支距眼动脉起源2.48-3.16mmm。颈内动脉内侧膜是成对的幕上内层蛛网膜,牵张于视神经、视交叉及同侧颈内动脉之间,并与基底膜相连续。颈内动脉内侧膜有两种解剖类型,一种为完整的蛛网膜,内侧有丰富的蛛网膜小梁;另外一种为多孔的蛛网膜,内侧也有丰富的蛛网膜小梁。颈内动脉内侧膜构成视交叉池的外侧壁,颈动脉池的内侧壁,后交通动脉池的内侧壁。视交叉池是幕上单一的脑池,由两侧的颈内动脉内侧膜、颅顶方向的视交叉和颅底方向的基底膜围成,内有两侧的垂体上动脉、垂体柄。垂体柄的蛛网膜袖由颈内动脉内侧膜、基底膜、Liliequist膜间脑叶互相交织,共同形成,包裹垂体柄。结论:我们详细地阐明了垂体上动脉及其邻近的蛛网膜的解剖学特征,如垂体上动脉的起源、口径及走行,蛛网膜的境界。垂体上动脉邻近的颈内动脉内侧膜与垂体上动脉之间有丰富的蛛网膜小梁连接,为了避免垂体上动脉的损伤,轻柔的钝性分离或锐性分离是明智的。实验三下丘脑动脉与邻近的蛛网膜显微解剖关系研究目的:试图通过福尔马林灌注之尸头进行显微解剖,探索下丘脑动脉与邻近的蛛网膜之间的解剖关系。实验方法与实验材料:10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颅内动脉乳胶灌注模型制作成功后,额颞顶开颅,剥除额叶脑组织后,显露保留的嗅池、嗅束,拍照,并追踪嗅池内血管走行,观察终板池内终板内侧膜、终板外侧膜的解剖,发自前交通动脉的下丘脑动脉的解剖及邻近的蛛网膜解剖关系。取出前交通动脉,识别并测量下丘脑动脉。实验结果:下丘脑动脉由前交通动脉后壁发出,为1-3支,起源可位于后交通动脉与前动脉A2段汇合部,也可位于前交通动脉正中部后壁,直径0.55-0.63mm。向后方,可向后上或向后下走行进入下丘脑前部。终板外侧膜向上连接于直回下表面,向下连接于视交叉的上表面外侧。其向外侧方向与嗅膜连接,向内侧与终板内侧膜连接,分隔终板池与外侧的颈内动脉池。终板外侧膜很薄,不完整,阳性率5/20。终板内侧膜是很薄,不完整的蛛网膜,为蛛网膜小梁形态的内层蛛网膜,向前连接于大脑前动脉A2段,向上连接于直回的下表面的蛛网膜,向后下连接于视交叉表面的蛛网膜,蛛网膜小梁的主要走行方向为斜向后下,阳性率16/20。下丘脑动脉位于终板内侧膜的内侧,两者之间无蛛网膜小梁连接。结论:前交通动脉及其供应下丘脑的重要分支下丘脑动脉与邻近的终板内侧膜、终板外侧膜、嗅膜的显微解剖关系得到了明确。纵裂间终板入路、翼点或眶上外侧经终板入路术中可分离终板内侧膜以增加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活动度以改善术中显露。
其他文献
新发传染病的快速筛查是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的关键步骤之,高通量测序是目前发现未知病原体的最有效的手段。市场上流程化的高通量测序是对疑似病原体的样品总核酸进
水从古至今都被誉为人类的"生命之源",水在自然循环的过程中会受到杂质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人们对水质的检验工
采用力学、紫外-可见光分析和热失质等测试手段研究了PET改性料的紫外老化性能及老化机理。结果表明:复合助剂的加入能显著提升体系的力学性能保持率,进而提升其紫外老化寿命
对以煤为原料生产乙二醇和芳烃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对进而以本乙二醇和精对苯二甲酸为原料生产PET也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煤制乙二醇工艺技术已经实现工业化,与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备受关注。对食品质量的保障离不开高新检测技术。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化学性能在生物医药、食品等高新检测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
我是一名传统的中医针灸大夫,为省著名老中医周德宜的关门弟子。医生手记是我从医30余载的部分临床经验的缩影,在我的医疗生涯中,我发现诸多患者除了肉体上的病痛外,尚且伴有
自建国以来,我国语文教育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在我国,1903年语文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后出现了像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大师,他们的出现为语文教育带来了希望和曙光,为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过高为主要特性的全球性疾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效果良好,所以从广泛的天然植物资源中寻找安全高效的α-葡萄
2010年,凯迪拉克推出了一部由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可以称之为微电影发展史上里程碑似的作品,因此2010年被喻为微电影的“元年”。在此之后,凯
我刊曾在2006年编发过她的五篇医患心得,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为满足广大读者的愿望,此期再次编发了她的六篇心得,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