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众文化的拒绝与疏离--王朔的后期创作研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y48935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朔是中国1980、1990年代社会转型期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人物,其早期作品以标签化的痞子式文学在文坛受到非议。大众文化的崛起,使得王朔分享着由现代传媒科技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但最终却被迫落荒而逃,直到1999年《看上去很美》的出版,他才以另一幅面貌重新出现在大众面前,而这也昭示着王朔正式踏上了其创作生涯的后期之路。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王朔在1990年代之后的影视制作经历,先从王朔自身的创作危机着手,包括其自食机械工业复制艺术的恶果,对电影艺术努力的落空以及对大众趣味的误解。然后以王朔所遭受的外界抨击为核心,从王朔与学界、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大众三者之间的龃龉来分析王朔与大众文化产生的深刻的矛盾以及王朔下定决心做出改变的深层动因。第二章是本论文的叙述重点,笔者主要以文本分析的方式,对自《看上去很美》之后的王朔的几部小说、随笔进行细致、多角度的分析,主要从王朔对“精神家园”、“本性”、“死亡”三个主题的选取,通过对叙事策略、语言的调整和意象的艺术书写来理清王朔后期创作的主要特点以及叙述方式的转变,以此凸显王朔对昔日商业写作方式的告别与对纯文学理想的重拾,然而其后期作品获得的冷淡反映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王朔对这类写作的力不从心,也间接印证了王朔文学转型的失败。第三章主要针对王朔的文化批评进行论述。笔者以王朔对金庸的批判为切入点,从香港流行文化对大陆本土文化的侵蚀与市场和观众的掠夺中,引出王朔对中国本土大众文化的忧虑。虽然王朔的文化批评为批评界输出了异质声音,但其文化批评还是存在偏狭化的缺陷,这也导致其文化批评与他早期的文化作品一样受到两极化的评价。
其他文献
农民工是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分化出的一个特殊群体,指的是户口在农村却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的劳动者。农民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阶层内部也开始了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历史舞台。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了新生代农民工,指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表明中央已经十分重视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上述文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的精神面貌如何,将关
学位
张承志小说中蕴含的民间性历来为人称赞,作家走向民间既表现出效仿民间的传统理路,又体现了由自身处境关照民间的用意,因此对其笔下民间的解读应涉及多个层次。论文以张承志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人类意识、本土意识与个人意识三个角度,结合其个人文化背景,运用神话原型批评、民间原型批评、个性解读等方法来考察张承志民间书写的不同内涵与特点,以此来揭示张承志小说中丰富的底色。论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学位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运用媒介进行文学创作的行为越来越普遍,网络小说写作的泛大众化倾向日趋明显,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网络小说写作的泛大众化,文学创作也从传统模式的纯文本创作向融媒体模式的交互式创作转变,以“融媒介”为创作背景的衍生创作交互式叙事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网络小说衍生创作打破了传统文学创作的时空局限,实现了想象时空与图像时空的多元共存。同时,以网络小说
学位
作为话语交际中的常见现象,话语标记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出现了丰富大量的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成果,而汉语方言话语标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湘方言衡阳小片的衡南方言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未曾涉及话语标记方面。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充足的自然口语语料为事实依据,从形式、功能和演变三个方面对衡南方言话语标记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  全文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部分说明了文章的选题
学位
文学性是规定文学作品成为一定的文学性话语言说的本质规定属性;文学批评写作及批评文本所呈现的情采,彰显并蕴含着写作者的主体性精神。写作的主体通过文学性评价活动,可表现特定的批判精神,实现一定的人生价值。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性评价,意味着批评主体借鉴文学性的言说及表达,对文学活动之基本要素所蕴藏的具体文学性的价值进行评估。文学批评活动本身涉及话语言说的文学性与批判精神。  “文学性”概念以什克洛夫斯基在《
学位
库切作品中的城市背景真实且独特,城市是划分库切不同阶段作品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立足于库切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和身份认同问题,通过对库切的三部代表性作品《耻》、《青春》和《耶稣的童年》进行研读,分析库切小说中城市书写,试图探索作品中所构建的城市空间、所刻画的人的生存状态与身份认同问题之间的联系。  本文计划从南非的开普敦、英国的伦敦和虚构的“乌有之邦”三座城市对库切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和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讨
学位
在对内在时间意识尤为关注的现代语境中,王尔德的《莎乐美》呈现出了“瞬时审美”的特征,本文将以此为立足点,探究“刹那即永恒”所强调的瞬间美感体验对个人主体的建构作用,探讨艺术创造的审美时刻对现代人的意识与感受力的更新作用。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从现代文学对“瞬时美”的关注出发,阐述“莎乐美”这一文学形象在十九世纪文学界盛行的原因,点明王尔德对瞬间感觉的关注。文献综述部分在例举国内外研究现
学位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本文的基础部分,意在梳理作为文本的书写对象龟形象的发展源流。一方面不仅从种类、外形与习性三个角度论述了龟的生物属性,也从政治与宗教的角度追溯了史前至唐前龟的文化属性。另一方面,借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将唐前的龟意象分为启示意象、魔幻意象、天真类比意象、理性类比意象四大类,追溯了龟作为文学书写意象在文学中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章将唐代龟小说分为龟卜、瑞龟、龟饰、龟怪等几类龟故事,
学位
作家韩少功始终关注城乡的发展变化,其作品不断为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创作聚焦于现代性对于中国乡村的影响,且对这种影响持有自己的看法。韩少功试图以“抗争”和“守望”两种态度,来描绘现代性侵入之后的乡村图景。抗争,表现为作家以农民的身份立足于新世纪乡村,发现在现代性强行进入乡村内部时,乡村社会对所面临的各种不适而产生一系列无声抵制;守望,则是指作家返回湘楚大地,对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