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虚拟“照进”现实:“带ID”式应援合影作为一种新技术文化景观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akk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物皆可带ID”是一股新兴媒介实践热潮,尤以饭圈为主。所谓“带ID”,即千方百计让自己的虚拟ID账号与某偶像象征物进行拍照合影,以此等同于自己本人和偶像本人共在。研究认为该追星行为相比通常意义上的打卡行为,多了一层身体的观察——强调粉丝身体“物理缺席”的同时更强调虚拟身体(即ID)的“技术到场”,因此,其中有关技术的时空叙事及其背后的粉丝群体文化颇具研究价值。具体而言,(1)我们首先将通过文本分析法,观察、归纳并还原参与者在最显而易见的公共平台,如微博平台中所表现出来的群体互动及其情感演化。媒介技术建构了一个脱离于现实语境的新的现实,技术身体ID就是我们活动其中通行的身份标识。通过真实的文本去触摸参与者的记忆和时间感知如何被制造、被浸染,我们可以初步探索在“带ID”式打卡中“他人如何在场”的问题。(2)继而,我们将从表面繁复的文本中抽离出来,聚焦于技术身体,即ID本身。ID既作为主体同时也是一种中介,它如何在现实和虚拟之间自由投射?如何建构出“带ID”这种独特的媒介景观并保持一种稳定状态?这些问题可帮助我们思考“身体如何在场”的问题。(3)最后,便是要从一个整体的视角,解蔽空间与人的关系,即思考位置如何(对于某部分特定人群)在场的问题。鲍德里亚曾指出,人们对物的消费已经转向对形象或媒介化影像符号的消费,“带ID”之所以吸引那么多粉丝参与,就在与它在普通的城市屏幕上投影了偶像的画面或其他符号,从而使其附着了巨大的情感价值和黏性张力。在这个过程中,媒介与空间生成、资本与情感的裹挟抑或对冲、视觉体系与权利隐喻等一系列问题便紧接着产生。本研究将沿循现象学研究中由表及里、由具象到抽象的惯常路径,希望通过上述平台观察、抽象跟踪、文化反思的三重维度,使“带ID”式媒介实践中他人如何在场、身体如何在场以及位置如何在场三个问题依次得以阐释。“带ID”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新技术文化景观,它不仅在新媒介的技术实现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对于公共情感空间建构、饭圈心理及集体行为等领域也具有强烈的现实伦理意义。我们将针对以上问题,对这一新媒介实践做出相对全面的理解和阐释,最终揭示其究竟是如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让虚拟“照进”现实。
其他文献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广,中俄两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推动下,中俄双方不仅在政治上形成了“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且经济方面两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进一步推动中俄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承包类合同”的笔译工作也显得日趋重要。因此,本文是作者以《ДоговорподрядамеждуООО“Лисин”иООО“СИЛА”》为例,通
喀左蒙古象棋是流行于辽宁省朝阳市喀左蒙古族自治县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该项目在当地的传承曾经发生过两次中断,直到2009年,在第三代传承人乌显明大师的带领下,喀左蒙古象棋才得以重焕生机。经过十余年对该项目的保护,如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喀左蒙古象棋已经被列入第六批次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此时该项目的保护进入瓶颈期,凭借当前力量难以继续取得突破,如果放任其自行发展甚至有开倒车的
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更新下,吐鲁番地区传统村落与现代社会之间也有了不协调的地方。在传统村落中有很多破损的传统民居、街巷道路无人问津,以及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格局被日渐破坏。导致村落公共空间景观面貌和空间环境特色受到重创,面临着公共空间景观特色缺失、地域景观差异消失、乡村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传统村落到底如何发展,村落公共空间环境如何改善,民族地域文化如何传承,在当下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以吐鲁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项目的原文选自巴特·麦克唐纳(Bart R.Mc Donough)撰写的《智慧上网:让家人、金钱和隐私远离网络犯罪的五个习惯》(Cyber Smart:Five Habits to Protect Your Family,Money,and Identity from Cyber Criminals)中的第十章“保护你的身份”和第十一章“保护你的孩子”。原文分为二十一章
数字技术发展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从最初应用于学术和科研到如今活跃于商业、艺术、教育等众多领域,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艺术家的常用创作媒介,并为绘画领域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创作途径与表现形式。数字技术影响下的绘画可分为两类:数字绘画与架上绘画。其中,数字绘画是以架上绘画的创作模式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所生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是数字技术的直接产物。1963年,第
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翻译项目的源文为爱德华·特朗尼克(Ed Tronick)和克劳迪亚·戈尔德(Claudia M.Gold)编著的《不和的力量:建立亲密、持久和信任关系的秘诀》(The Power of Discord:Why the Ups and Downs of Relationships are the Secret to Building Intimacy,Resilience,a
本文是一篇基于Anthony Masys等人所编辑的论文集《全球卫生安全:发现漏洞,创造机会》(Global Health Security:Recognizing Vulnerabilities,Creating Opportunities)第十五章的翻译所撰写的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章节从弗吉尼亚州前卫生专员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弗吉尼亚州在应对2014年埃博拉病毒传播过程中成功的领导经验,针对全球卫
本研究以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以及译者身份、角色对于译者行为与译本之影响相关观点为理论视角。首先,对比分析出1924年初版的由中国教育家郑宗海译为汉语的《教育之科学的研究》与查尔斯·哈伯德·贾德(美国教育家)所作初版于1918年的原文之间的主要相同与不同之处,从而分别推论出译者主要的求真行为与务实、超务实行为(努力)。然后,通过对于译者相关社会文化资料的研究,找出这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身在学校的实习经历为基础,以三类在课堂中经常存在的边缘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叙事研究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场观察、田野调查等方式,切实走进边缘生的内心世界,并以几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还原教师在转变他们身份上所做出的努力。同时,研究者对叙事故事进行了解读与分析,总结自己在英语课堂中多种游戏的应用策略与最终对边缘生的教育效果。班级中处于边缘地带的学生,他们沉默寡言,不愿意参与大集体的活动,遇到
医患纠纷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媒体在医患矛盾升级的过程中甚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不合理的。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媒体应该充分发挥“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等功能,向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缓和和社会和谐的方向引导受众,因此媒体如何更好地塑造医疗行业的媒介形象、引导受众就成为亟需探讨解决的问题。而区别于部分媒体对于医患关系的负面报道,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医疗类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