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P-2和BMSCs结合N-HA/N-LDIG复合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i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BMP--2和BMSCs结合n--HA/n--LDIG复合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诱导分化成骨细胞。  目的:探讨兔B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探讨BMSCs在体外增殖,定向分化能力。  方法:取兔股骨的骨髓冲洗液,采用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纯化兔BMSCs,光镜下观察传代细胞生长状况和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绘制生长动力学曲线;HE染色形态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抗体鉴定兔BMSCs表面标记物;体外诱导P3 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对诱导分化为骨细胞进行Gomori钙钴法ALP染色和茜素红钙矿化结节染色鉴定向成骨分化的能力。  结果:所分离培养的细胞形态均一,沿胞体长轴生长,呈旋涡状、网状、梭状、放射状,形成较典型的BMSCs。P3 BMSCs的生长曲线大致呈S型,第7~11天细胞处于高速增长期,细胞数量迅速增加;HE染色BMSCs形态呈长梭形或长三角形,细胞核浆比例大,核蓝染,胞浆丰富红染。流式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显示BMSCsCD44表达百分率为98.63%,呈阳性,而CD45表达呈阴性。P3BMSCs在体外经成骨诱导3周后,Gomori钙钴法染色ALP呈阳性,胞浆显示有灰黑色颗粒或棕黑色或黑色沉淀。茜素红染色呈阳性,细胞间出现致密的圆形或者卵圆形矿化结节。  结论:应用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结合能分离、培养出兔BMSCs,是一种比较理想获取兔BMSCs的方法;兔P3 BMSCs纯度较高和良好的增殖能力,具有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的生物学特性,是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也为后续进行骨缺损修复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n-HA/n-LDIG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与BMSCs体外复合培养的细胞生物学评价。  目的:以赖氨酸盐,甘油及n-HA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种新型n-HA/n-LDIG复合材料,分析其与BMSCs体外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赖氨酸盐和甘油为原材料,通过有机合成、聚合反应、纳米化、超临界抗溶剂结晶、超声分散等技术制备出n-HA/n-LDIG复合材料。电镜观察其结构及计算孔隙率,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对复合材料的黏附能力,MTT法检测复合材料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LP活性和钙含量测定观察复合材料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结果:n-HA/n-LDIG复合材料肉眼为白色散在,为比较均匀的粉状固体。扫描电镜可见类似天然松质骨的三维孔洞网络结构,透射电镜可见排列不规则的晶须和空穴。共培养从2h至10h,随时间细胞的黏附率有所增加,其中6h时细胞黏附率明显高于4h时,8h时明显高于6h时,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实验结果显示共培养第2天到第16天,细胞在复合材料上数量随时间而增加,特别是从第6天开始复合材料上的细胞数量迅速增加,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12天后过渡到生长平台期,增殖缓慢。从第4天开始,黏附细胞的ALP相对活性和钙相对含量迅速上升;第8天时ALP相对活性和钙相对含量明显高于第4天时,第12天明显高于第8天时,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天后ALP相对活性和钙相对含量增加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制备的n-HA/n-LDIG复合材料具备适宜的孔隙率和孔径,组成性质相似于天然骨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是一种新型的纳米骨修复材料。n-HA/n-LDIG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能为成骨细胞在其表面生长、增殖、分泌基质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是一种良好的骨修复替代材料,为其作为骨的快速修复和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BMP-2和BMSCs结合n-HA/n-LDIG复合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构建兔桡骨缺损模型,探讨BMP-2和BMSCs结合n-HA/n-LDIG复合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构建兔桡骨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BMP-2和BMSCs结合n-HA/n-LDIG复合材料,对照组植入BMSCs结合n-HA/n-LDIG复合材料,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2、4、8、12周随机处死家兔,进行动物大体观察,X线检查和Lane-Sandhu放射学评分观察骨缺损处愈合情况,通过组织学检查和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观察骨缺损处的修复情况。  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桡骨骨缺损模型构建均成功,未见皮下和肌肉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及感染等现象。从大体观察,X线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优于空白组。实验组术后3、6、9周新生骨所占骨缺损面积百分比,Lane-Sandhu放射学评分,新生骨所占骨缺损面积百分比及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均明显高于空白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MP-2明显够促进早期成骨,缩短成骨时间,加速骨缺损区骨组织的再生和钙化;BMP-2和BMSCs结合n-HA/n-LDIG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能明显够促进早期成骨,缩短成骨时间,加速骨缺损区骨组织的再生和钙化,能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思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118例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的分析,了解SLE病情控制差异是否导致妊娠期间不同病情变化
目的:鼻咽癌是鼻咽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在以广东省为主的中国南方省份高发,中国南方省份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20-30倍。鼻咽癌发病部位比较隐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有3.5亿HBV感染者,其中1/3以上在中国,目前仍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乙型肝炎
目的:(1)本实验旨在创建一个研究单眼视患者周边视功能的方法学体系。(2)基于计算机技术,建立模拟单眼视及测量周边视觉拥挤效应的平台;(3)应用此平台,测量清晰状态下和不同模糊度数状
肿瘤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然而目前手术、化疗、放疗等临床治疗中所采用的传统常规肿瘤治疗方法均无法实现对体内肿瘤细胞完全彻底的杀灭,使得恶性肿瘤不可避免的出现
【背景与目的】2型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患病率已高达12.7%。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腹痛、腹泻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所有肿瘤中,发病率居世界第四位,死亡率为世界第二位。尽管全球范围内胃癌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在亚洲国家其发病率仍然较高。尽管治疗策
第一部分青少年与成人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损伤的MRI对比分析背景急性髌骨外侧脱位是临床常见损伤,约占膝关节损伤的2-3%,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更高,目前国内外研究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PEDF)是一种糖蛋白,最早发现是在人类视网膜色素上皮中,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中的一种,并且已具有潜在的神经元
目的:  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初始诊治时已伴有肝肺等转移,切除原发灶能否为转移灶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至今仍然不确定,是否切除原发灶目前仍争议不断。本研